作为性命之学的经学—--理学的经典诠释.doc

作为性命之学的经学—--理学的经典诠释.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文由qilinart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长庚人文社会学报 2:2(2009),201-245 作为性命之学的经学——理学的经典诠释 杨儒宾 摘 要 以理学内涵为主的宋代经学发生了一场典范的革命,理学的经学观和汉 唐的迥异.它们的特色就形式而言,在於「四书」的地位取代「五经」 「孔 , 颜」的地位取代「周孔」 .就实质内涵而言,则在於「性命之学」的介入, 「性 命之学」一词意味著一种超越的人性论,落实到工夫论上,即有「复性」的 主张. 「性命之学」延伸到道德领域之外时,即有「全体大用」的论述. 「全 体大用」依体用论的观点而来.本文从教义(道),圣人,经典三种新典范的 形成,探讨理学的经典诠释之特色.本文的结论为理学的圣人与经典基本上 是性命之学的体现,两者皆强调「人与深层自我的关系」在道德实践上居有 优先性.但深层的自我会碰触到意识与存在的关连问题,因此,体用论的思 考会自然升起,体用论也是理学经学的基本概念模组. 关键词:理学,经典诠释,性命之学,复性,体用论 作者为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E-mail: rbyang@mx.nthu.edu.tw. 长庚人文社会学报.第二卷第二期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1 ——陆九渊 宗经之儒,虽宗依经恉,而实自有创发,自成一家之学. 2 ——熊十力 1. 前 言 理学是儒家传统极重要的一环,理学讲的学问自然以先秦儒学为宗,他 们很自觉的想恢复先秦孔孟思想的精髓,这是毫无异议的.但即使对宋明理 学最友善的学者也很难否认: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之间,仍有相当明显的差 异.这种差异说是调适而上遂的发展也好,说是「阳儒阴释」或「受佛老刺 激」 也好,先秦与宋明两个阶段间的儒学气味颇有差异,这应当是很明显的. 差异说很容易带出正当性的诠释问题,宋明后的经学史的一个主要议题确实 也与理学经典诠释的正当性问题有关,理学家的经学著作常被质疑是否偏离 了孔孟的精神?是否有意无意地偷渡到佛老的国度?但本文所谓的两阶段 儒学差异说只是现状的描述,不必然牵涉到正统意识笼罩下的正偏真伪的价 值判断.正统意识与当代学院的文化气氛不合,清代的汉宋之争或民国新儒 家(如牟宗三先生)的新判教经典诠释模式,当代学人每视之为无关学术的明 日黄花.笔者倒不认为如此,相反的,笔者毋宁认为他们的论辩有相当重要 的理论价值,如果经学仍有生命的话,这种哲学诠释性的工作是必须要与时 推移地不断重作的.但立论不同,言各有当.本文的论点虽然不可能不触及 到理学经典诠释作品与原典文义的差异之面向,也很难不作价值判断,但焦 点却是落在理学内部的共相上面,希望由此共相折射出理学家的基本关怀. 笔者认为造成先秦与宋明两阶段儒学的风格颇有差异的原因固然多 端,但主要的原因当是从宋代后,一种强调「天道性命」的观点被引了进来, 一种体现先天的普遍性人性被视为学问的终极价值,这个核心的因素带动了 1 2 《象山先生全集》(台北: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卷 34,页 1. 熊十力, 《读经示要》(台北:洪氏出版社,1978),卷 2,页 109. .202. 作为性命之学的经学——理学的经典诠释 儒学价值体系全盘的翻转.环绕著「天道性命」以及其家族概念,理学家在 工夫论上也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复性」成了主要的关怀.连带的,他们对 「圣人」的性格与「经典」的性质也作了相应的解释.笔者这些解释卑之无 甚高论,可以说是非常主流的诠释路线,但这条主流的诠释路线应该还可以 再诠释.同调异曲,即使相同的乐谱都可以演奏出殊相纷纭的乐章的. 本文将分别从教义,人格(所谓圣人)以及经典典范的转移入手,探索理 学家注解经典的特色.本文所以选择教义,圣人以及经典三个概念下手讨 论,乃因笔者相信教义—圣人—经典三位一体,这样的构造是有相当的普遍 性的,不仅一家一派为然.刘勰《文心雕龙》以原道—徵圣—宗经作为「文 之枢纽」 3 此 , 「文」 固可指义文学,但实质上也可指为文化之总称.巴特(Barth Karl)在《教会教义学》中,宣称上帝之言有三重:耶稣, 《圣经》和宣道. 4 耶稣自然可算是耶教的圣人; 《圣经》和「宗经」的概念重叠;宣道和「原 道」的概念也有近似之处.上帝的三言与刘勰所说的「文之枢纽」可说两两 相当.佛教也有所谓的三宝:佛,法,僧.佛者,固为佛教之圣人也;法则 可视为佛教之道;而僧与经的关系虽有神圣文本(经)与传播此神圣文本者(僧) 之差异,其实质内容仍是相同的,同样衍绎「佛经」之旨趣.佛教的「三宝」 也呼应了刘勰「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ghkfg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