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第一章教材.ppt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μ=0 μ=6.47?10 -30 C · m μ=3.28?10 -30 C · m 5.键的可极化度 键的极性:键的极性大小取决于成键两原子电负性的差值,与外界条件无关,是永久的性质。 键的极化性:键的极化性是共价键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使键的极性发生变化。键的极化性用键的可极化度来度量,其大小除与成键原子的体积、电负性和键的种类有关外,还与外电场强度有关,是暂时的性质。 外电场诱导下产生的偶极——诱导偶极 →引起键的极化 → 外加条件使共价键极性改变的能力——键的可极化度。成键原子半径↑→ 共价键的可极化度↑。 键的极性和可极化度是决定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因素。 小结: 键长与键能 反映了键的强度,即分子的热稳定性。 键角 反映了分子的空间形象 键矩和键的极化性 反映了分子的化学反应活性,并影响它们的物理性质。 §1-4 分子间作用力与有机物的物理性质 Intermolecular Forc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Organic Compounds 一、分子间作用力(p24) 1.取向力 只存在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间 极性分子→固有偶极→分子定向排列→静电引力→取向力。(一个极性分子的偶极正端与另一个极性分子的偶极负端的相互吸引作用) 分子极性↑,分子间距离↓→取向力↑。 2.诱导力 存在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间 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诱导另一个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产生诱导偶极,极性分子间、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固有偶极与诱导偶极之间的静电引力→诱导力。分子极性↑、被诱导分子的变形性↑、分子间距离↓→诱导力↑。 3.色散力 存在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间 分子中的电子及各原子的原子核的运动 → 瞬时偶极,极性分子间、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非极性分子间通过瞬时偶极产生的作用力——色散力。当非极性分子在一起时,尽管分子的偶极矩为零但分子中电荷的分布不是很均匀,运动中可以产生瞬时偶极,瞬时偶极间的相互作用成为色散力。这种力有饱和性和方向性,极性、非极性分子中都存在,对大多数分子这种力是主要的 。 分子的变形性↑、分子间距离↓、分子间接触表面积↑→ 色散力↑。 4.氢键 (1)定义 :氢原子与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X(氟、氧、氮等)以共价键结合,若与电负性大的含孤对电子的原子Y(与X相同的也可以)接近,在X与Y之间以氢为媒介,生成X-H…Y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称为氢键。(X与Y可以是同一种类原子,如水分子之间的氢键) (2)形成氢键的条件 X—H…Y—R (3)氢键的特点 方向性和饱和性 (4)氢键的种类 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氢键 例1:甲醇分子间氢键 (熔沸点高) 分子内氢键 例3:邻硝基苯酚 分子内氢键(熔沸点低) m.p=45, 间硝基苯酚 m.p=96 对硝基苯酚 m.p=114 例2:甲醇分子与水分子间氢键(溶解度大) 二、分子间作用力与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沸点 boiling point (b.p.) →分子间作用力↑→ b.p.↑ 形成氢键的能力↑ 分子极性↑ 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间距离↓ 2.熔点 melting point (m.p.)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对称性↑ → m.p.↑ 3.溶解度 solubility (s) 溶解的实质 用溶质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取代溶质分子间、溶剂分子间作用力。 溶解的原则 相似相溶 顺反异构(几何异构) 旋光异构(光学异构) 构象异构 碳链异构 正丁烷和异丁烷 官能团异构 乙醇和二甲醚 位置异构 1-丁烯和2-丁烯 互变异构 §1-5 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分类 一、结构-同分异构现象 1.同分异构现象 构造异构 立体异构 同分异构 2 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按碳链分类 (1)脂肪族 开链 环状 (2)芳香族 (3)杂环 2.按官能团分类 见p22表2-4 §1-6 有机反应试剂及酸碱理论(p23) 1.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Arrhenius) 于1887年提出了酸碱电离理论(Arrhenius酸碱理论)。该电离理论中,酸碱的定义是:凡在水溶液中电

文档评论(0)

舞林宝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