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斯坦利 前首席经济学家,亚洲区董事长 斯蒂芬罗奇透析此次金融危机.doc

摩根斯坦利 前首席经济学家,亚洲区董事长 斯蒂芬罗奇透析此次金融危机.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摩根斯坦利 前首席经济学家,亚洲区董事长 斯蒂芬罗奇透析此次金融危机.doc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摩根斯坦利前首席经济学家,亚洲区董事长 斯蒂芬·罗奇。 和罗奇先生有过几面之缘,曾记得去年参加一个全球投资会议,彼时罗奇先生刚担任大摩亚洲区主席,他的核心观点是--“悲观,并看衰世界尤其是美国经济”。做投行的人都知道,持这种观点并公开宣称是投行的大忌,毕竟投行是靠经济繁荣,看好经济的信心吃饭的。所以,当时大摩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庆立即表示不同意罗奇的观点,并笑称,“罗奇已卸任首席经济学家,不再是自己的老板,所以自己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 一年之后的今天的现状,已无需多言。 推荐这篇文章不仅仅在于证明罗奇先生的预警,而是在于这篇文章有哲学的高度。从历史的角度,全球化的思维,深层次的透析金融危机,乃至更广的经济发展模式,值得研读。 也只有这种透析和直面,才能点亮未来的明灯。 对我而言,看一遍不够,共勉! ??? 这是一种似曾相识的逻辑。   一年前,几乎没有任何端倪暗示世界金融市场及全球经济将要发生什么。当然,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的次贷板块全盘表现不佳已有征兆,但是,正如2000年早期的网络公司泡沫一般,人们普遍认为次贷对宏观面的影响甚微。否认——这种人类最强有力的情感之一,再一次占了上风。(注:所以需要换CEO,因为新人对以前的遗产没有情感的寄托,在困境中能更理性的决策)消费者、商人、决策者以及政客,全都忽略了次贷当中正在酝酿的问题,并一致相信此前五年的全球经济繁荣趋势依然完好无损。   一年前的争论被蒙上了一种令人心痛的似曾相识感。早在1999年底,网络公司仅占美国股票市场市值的6%。强大、灵活、富于创新的美国经济被寄予厚望,人们相信它会为股票市场另外的94%以及宏观经济提供内在弹性及持续支持;而一年前,次贷仅占已发行证券化抵押贷款总额的14%,依然强大、灵活、创新的美国经济被再次寄予厚望,人们仍相信它会为另外86%的抵押贷款市场及宏观经济提供持续支持。(注:清晰看到主流,支流,必须要有战略全局的视野,才能不一页障目,不见森林)   2000年如此,一年前又是如此。这种逻辑是何等的谬误啊!(注:心理学,社会学)   八年半以前,网络公司泡沫破裂。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广义标准普尔500指数在接下来的两年半内剧跌49%。一年前,次贷泡沫的破裂,触发了信贷及资本市场上危机的空前蔓延,使得那些曾经何等骄傲的美国金融界的“大众偶像”们纷纷倒下——起初是贝尔斯登,现在是雷曼兄弟与美林。教训令人痛心地相似。当整个资产类别(或就此而论,一个经济体)走向极端,整个资产链中最微弱的环节常常会给整个系统带来决定性的打击。以泡沫类比恰是如此。当泡沫表膜最薄的部分出现问题,其中的空气便迅速逃逸。(注:信心,正态特征)   但是,这种比喻漏掉了关键一点。泡沫的膨胀是一个在不知不觉中加剧的过程。从股票到房产再到信贷,泡沫在规模和风险程度上不断扩大,充满泡沫的美国经济酝酿着一场系统性风险的狂风暴雨,并对美国以及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带来影响。而今,只留下我们收拾残局。(注:人性有选择性认知的倾向,容易偏好美好的,不容易面对和思考危机和困局) (一)危机根源   创纪录的美国消费狂潮事问题的根源所在——触发源便是,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到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的贸然转型   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永久地入不敷出。但正如那些曾经如此尝试的国家一样,美国自认为这次可以与众不同。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从1995年占GDP的1.5%猛然升至2006年的6%。2006年第三季度,赤字按年计算的规模达到8440亿美元的顶峰,美国每个交易日要从海外引入34亿美元的资本,方能补足国内储蓄的巨大差额。(注:即使再超群,也要提醒自己适当的冷静)   长久以来,这些资金支持随唤随到。大批新的理论被捏造出来,用以理性地解释,为什么无法持续的东西实际上也可能持续下去。很多人辩称,对于拥有世界储备币种的国度而言,无拘无束的海外借贷是一种特权。有些人甚至走得更远,开始庆祝新的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降临。他们认为,像中国一样拥有额外储蓄的国家会源源不断地将过剩的美元换成美国资产,以此保持本国货币的竞争力,以及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当然,到头来,关于这些“新范式”的解说也如以往一样,未能经受住时间及市场的考验。(注:中学时就学过公理和定理,现在明白了,不能本末倒置。公理来源于事实,不需要论证和推理,不能书越读越多,反而失去基本的思维方式)   问题的根源,是美国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的贸然转型。美国消费者率先行动。在1994年到2007年的14年间,美国实际消费需求的趋势增长率按实值计算,每年高达3.5%。其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对现代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都可谓一场最为盛大的消费狂欢。不用介意那看似正在缓慢衰竭的收入增长,虽然在

文档评论(0)

duyingjie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