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儒道互补.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2儒道互补

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 儒道思想比较 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易中天总结出了孔子的一颗爱心、孟子的一股正气、墨子的一腔热血、韩非子的一双冷眼、老子的生活辩证法、庄子的艺术人生观、荀子的科学进取心。 他提供了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进取、读墨得侠义的心。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圣人孔子 亚圣孟子 荀子 道家,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慎到、杨朱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老子 庄子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会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政治理想 儒家:以“仁”爱精神协调人际关系, 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 会稳定——“为政以德” 道家:“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而治 道家 儒家 为人 处世 治国 “仁” “义” 符合“礼”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恢复自然本性 见素抱朴 抱柔 居后不争 “爱人” “仁政” “王道” “以民为本” 绝圣弃智 绝人弃义 绝巧弃利 “无为”而治 儒道思想的异同 异: 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人心向“仁”,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的现象,思考其原因,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纷争,而人性的堕落正是由文明的发展导致的,故而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抛弃文明的干扰(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回到人性的起点(见素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 原 因 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 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 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 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儒家义利观 孔子的义利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重义轻利” 孟子的义利观: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 老子: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文档评论(0)

dreamzhangn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