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竞赛辅导--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重点.ppt

生物竞赛辅导--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重点.ppt

  1.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污水中生物体系和指示生物 (二)水体污染 1.有机污染:有机污染物在水中分解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固又称需氧污染物。被有机物严重污染的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甚至产生无氧层,大部分鱼类会窒息死亡。同时,水中厌氧菌迅速发展,分解有机物并放出CH4和H2S等有毒气体,发出臭气。 2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排水中含较多的N、P等元素,这些元素大量的进入水体后使藻类植物等大量繁殖,这些生物死亡后,先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使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明显减少。接着,生物遗体又会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出CH4和H2S等有毒气体,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窒息或中毒死亡,水体变臭。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中叫“水华或水花”,发生在海水中叫做“赤潮”。 3.有毒污染物与生物富集作用:水体中的有毒污染物有两类 ①重金属(汞、铅、镉、铬、砷(类金属)等等), ②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有机氯、有机磷、多氯联苯和芳香族氨基化合物)。有毒污染物的危害除造成生物急性中毒外,还有一种重要危害是生物富集作用带来的不良后果。生物从环境摄取重金属和脂溶性的DDT、六六六等有机氯杀虫剂后,在体内积累,并延食物链转移。其结果是污染物的浓缩,营养级越高,富集能力越强,积累越多,呈现倒金字塔形。(著名例子是“水俣病”) 4.海洋石油污染:污染石油的来源:河流、油轮事故、海底油田的泄漏和大气降雨。 5.水体热污染:许多工厂向水体排放废热水及其它形式的“废热”,使水体温度显著上升,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可以从生态幅的角度考虑) (四)其它环境问题: 淡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 (五)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 (六)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a.森林在环保中的作用: 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b.生物监测: 监测植物,如烟草对低浓度的光化学烟雾极为敏感,且叶片伤害程度与臭氧浓度正相关。地衣、苔藓等许多植物都可作为监测植物。 c.生物的净化作用: 有些污染物能被生物吸收,在体内积累或转化成无害的物质,这一过程称为生物的净化,或称为环境的自净。如柳杉、悬铃木、橙能释放杀菌素 (三)土壤污染: 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净化作用的速度,导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调。 无生物,最多仅见少数的休眠孢子 有毒废水 无生物 虫类生物大多不存在 细菌少量,真菌少量 刚排出的高浓度工业废水,亚硫酸法造纸厂废水,制糖工业废水 细菌大量 纤毛虫0~5 长尾波豆虫、大鞭毛虫、多毛虫旋毛虫 鞭毛虫5,000~300,000 含大量硫化氢的腐败废水 细菌大量,真菌大量 变形虫0~1,000 鞭毛虫1,000~2,000 腐生草履虫、豆形虫、闪瞬目虫、布氏尾丝虫、小口钟虫、旋毛虫 纤毛虫10~50,000 新排出的城市生活污水和类似的工业废水 指示生物 在显微镜下观察 到的生物(个/升) 污水类型 1.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反映种群大小的一个参数。种群的大小(总数)也可通过标志重捕法来测定。标志重捕法的具体操作是: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 即:N/M=n/m (其中M为标志数,n为再捕个体数,m为再捕中标记数。)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出生率与死亡率、 迁入与迁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分为三类: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集群型)。集群型是最常见的一种分布方式。   均匀分布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物(根际)。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是形成均匀分布的另一原因。 注:随机型往往被错误地认为是最多见的(受到独立分配规律的影响,非等位基因之间随机组合),而事实上是最少见的,由于资源均匀分布、种群之间的个体间无吸引、无排拆的现象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成群分布的形成原因是: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②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三)、种群的数量变动 1.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参数 a.出生率与死亡率;b.迁入与迁出;c.存活曲线;d.生命表 年龄 Ⅲ型 Ⅰ型 Ⅱ型 1000 100 10 1 0.1 存 活 数 n

文档评论(0)

麻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