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开发动态地质.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油湿岩石中,剩余油有三种:①油滴;②油膜;③簇状油块 2.孔隙系统中微观水驱机理 滞留油气的营力:毛细管力,表现在油湿的岩石中;粘滞力;重力 驱替原油的动力:驱替力,从孔隙中注入剂施加的外力;毛细管力,表现在水湿储层中,毛细管力使水自动吸入小孔道中,即自吸现象。 1)双孔道模型 油湿情况下,驱动力为动力,毛细管力和粘滞力为阻力。小孔道流动阻力较大,注入水以大孔径作为突破口向前推进,率先到B点,油滴滞留在小孔道中,这就是旁超作用 水湿情况下,驱动力和毛细管力为动力,粘滞力为阻力。 驱动力足够大时,小孔道粘滞力大于大孔道,注入水以大孔道为突破口,率先到达B点,驱替作用超过了自吸作用。 当驱动力较小时,粘滞力较小,毛细管力占优势,小孔一侧的液面率先到达B点,大孔道一侧油被捕集 2)串联孔道模型 第二节 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 水湿情况下,毛细管力和驱动力共同作用,推动流体向前运动,但也可能出现阻塞作用,即水自动润湿孔喉表面,并随着水膜的变化,喉道轴心的油颈被挤成丝状,最后油丝可能断裂而在喉道处形成水桥。水桥阻塞了油路,从而在水桥后形成残余油 油湿情况下,如果施加的压力降足以克服毛细管力,将引起液体的流动;一旦所施加的压力不足以推动界面穿越毛细管隘口时,渗流将停止。总之,视驱动力和毛细管力的均衡情况,在连续的油丝穿过多孔介质时,可能在经过孔喉隘口时被掐断,出现孤立的油滴 油水界面经过渐扩渐缩毛细管时的情况(据Dave等,1978) 3.孔隙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 注水开发的驱油效率与储层孔隙结果密切相关,一般地,孔隙非均质性越强,驱油效率越低 第二节 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节 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 三、井眼剩余油解释 目前井眼剩余油解释方法有两类: 一是基于取心和常规测井资料的水淹层解释; 二是用各种专业的测井技术检测井眼剩余油饱和度 (一)检查井水淹程度分析 (二)常规测井资料水淹层解释 1.水淹层的定性判断方法 常规测井主要依据自然电位测井和饱和度测井曲线进行定性识别 1)自然电位基线偏移法 第二节 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节 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 2)自然电位与电阻率对应性分析法 水淹层:自然电位幅度增高,电阻率值减小 第二节 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 3)径向电阻率法 淡水泥浆条件下:Rt≥Ri≥Rxo 油层 Rt≤Ri≤Rxo 水层 盐水泥浆条件下:不易识别水淹层 4)交汇图与电阻率比值法 5)可动水分析法 第二节 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 6)综合分析法 第一节 油水运动规律 第二节 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 第三节 储层与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 第十章 注水开发动态地质分析 第三节 储层与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 油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岩石和外来流体(注入剂)接触,发生各种物理化学作用,使得原始油藏的储层性质和流体性质发生动态变化,反过来对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产生影响。 我国大多数注水开发油田均进入了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与流体的动态变化不可忽视。 一 储层性质的动态变化 (一)储层性质的变化特征 1.岩性参数的变化 注入水对储层内部粘土矿物的水化作用和机械搬运-聚积作用,对造岩矿物溶蚀作用-----采出水的矿化度注入水矿化度 胶结疏松砂岩油藏出砂严重----储层岩石结构发生变化 第三节 储层与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 随着注水开发,泥质含量有所降低,粒度中值相对增大。 高渗透率、高孔隙度、高饱和度疏松砂岩 注水破坏了粘土矿物结构,小粒径的泥质随水洗而被带走,粒度中值提高 高岭石:晶体格架易受注水破坏,含量随开发程度降低 伊利石、绿泥石:不易受注水破坏,含量随开发程度升高 蒙脱石:遇水易膨胀,堵塞孔喉 第三节 储层与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 与开发初期相比,含水88%时,孔隙度平均增大5.3%,渗透率平均提高1343% 2.物性参数的变化 油层经长期注水后,一般孔隙度变化幅度较小,渗透率变化幅度较大 第三节 储层与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 特高渗透层:渗透率增加明显 中渗透层:渗透率减小明显 3.油层孔隙结构参数的变化 长期注水后,孔隙半径明显增大,渗透率相应增高,退汞效率降低 4.油层润湿性的变化 随水洗程度提高,由亲油性向亲水性转变 5.大孔道现象 大孔道:高渗透油层经过注入水长期冲刷而形成的孔隙特别大、渗透率特别高的薄层条带 大孔道形成后,造成同层位其他方向很难受效,平面非均质性严重,驱油效率差,必须进行堵水调剖 (二)开发过程中储层性质动态变化机理 储层敏感性: 广义:储层与外来流体发生各种物理化学作用而使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发生变化的性质。 狭义:储层与不匹配的外来流体作用后,渗透性变差而导致产能下降的性质 粘土矿物的水

文档评论(0)

麻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