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隆化煤矿初步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隆化煤矿初步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

第一章 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1.1.1交通位置 隆化井田位于山西省翼城县西部、沁水煤田沁水盆地西南边缘,行政区划属翼城县隆化镇管辖。其地理位置为北纬35°38′45″~35°50′00″,东经111°48′45″~112°01′52.5″。 区内交通十分方便。翼城县乡间公路(三级)从选定的矿井工业场地南缘通过,进场公路直接与该公路相接。经此公路往西南方向行约6km在北张村与晋(城)~韩(城)公路相连,继而可通向全国各地。 矿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本区工业主要有采煤、焦化、水泥、耐火材料、陶瓷等。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药材、果品等。近年来林牧业有所发展。 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概况:矿区电源一趟引自35kV变电站,另一趟引自翼城县110kv变电所。 1.1.2 矿区的水文概况 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只有几条冲沟在雨季汇集雨水向西流出井田,最终汇入汾河。 1.1.3 矿区地形 隆化井田属黄土高原地带,地势总体上南北高、中间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南部山包,标高+1105.3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部边界,标高+844.8m,最大相对高差260.5m。 地貌类型属黄土垣、梁、峁及冲沟,地形复杂,地面切割剧烈,沟谷纵横,地表多为新生界黄土所覆盖,常见有黄土陡岩,黄土峭壁节理发育。冲沟多呈“V”字型,沟底有零星基岩出露。 1.1.4矿区气象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一年内四季分明,夏季午间较热,早晚凉爽。据翼城县气象站资料表明:年平均气温12.5℃左右,一月为零下3.5℃;七月为25.5℃。年降水量约550mm,无霜期190d。 1.2井田地质特征 隆化井田位于山西省翼城县西部、沁水煤田沁水盆地西南边缘,行政区划属翼城县隆化镇管辖。其地理位置为北纬35°38′45″~35°50′00″,东经111°48′45″~112°01′52.5″。 1.2.1 地层 在普查勘探区内,自南向北,从中奥陶统峰峰组至上二迭统石千峰组地层依次广泛出露于各沟谷中。第三、四系地层不整合覆盖在这些不同时代的基岩地层上,构成垣、梁、峁及冲沟等黄土地形。 本井田地层根据钻探资料和地面出露情况现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中奥陶统峰峰组(O2f) 本统为煤系地层之基底,出露于井田的西部,呈鱼脊状南北延伸,厚度不祥。岩性质纯性脆,含网格状及树枝状宽度不一的方解石脉。裂隙、节理均较发育,顶部风化呈土灰色。在个别钻孔中见到顶部具薄层状黄铁矿,为本溪组沉积物。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于峰峰组灰岩侵蚀面之上,因受剥蚀面控制,厚度由0~25.98m,平均为10.37m,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自下而上为含砾粗粒砂岩、砂质泥岩、薄层泥灰岩(含海百合茎化石)、煤层厚0.5m及黑灰色泥岩。下部以灰白、深灰色致密,半硬质鲕状结构的铝土矿为主,浅部夹山西式铁矿,深部为黄铁矿,在铝土层中局部富集,尤以铝土矿底部较多。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分布于本井田东西两侧,与下伏本溪组为整合接触。以基底砂岩(K1)底至山西组底部砂岩(K7)底为界,该组厚86.88~114.10m,平均为98.38m,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本组是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其层位厚度均较稳定,根据沉积旋回特征分为三段现分述如下: 下段(C3t1):由10号煤层之下第一层砂岩(K1)底至K2石灰岩顶或其上的中粒砂岩底,厚5.51~51.03m,平均为26.95m,由北往南逐渐变厚。自下而上岩性为深灰及黑灰色砂岩、泥岩、铝土泥岩、煤层、石灰岩等组成以中粒砂岩、砂质泥岩、石灰岩为主。 中段(C3t2):由下段顶至K4石灰岩之上砂岩(相当于七里沟砂岩)底,厚8.65~54.62m,平均为27.28m,岩性为灰、深灰及黑灰色中粒砂岩、砂质泥岩、石灰岩、煤、泥岩等组成,其中以K3、K4上石灰岩及9号煤层沉积稳定。 上段(C3t3):由中段顶至山西组底部砂岩(K7相当于北岔沟砂岩)底,厚22.86~76.97m,平均44.15m,岩性多为灰、深灰及黑灰色石灰岩、泥岩、砂质泥岩,中细粒砂岩组成,含薄煤层1~3层。其中以K6灰岩及其之下5m左右的薄层灰岩沉积稳定,其它岩层互为相变。尤其K6灰岩常相变为铁质或硅质胶结的黑色泥岩。 4、二叠系(P) 按其岩性特征,含植物化石情况分为山西组、上石盒子组和下石盒子组。现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以底砂岩(K7相当北岔沟砂岩)底至2号煤层之上的第三层砂岩(K8相当于骆驼脖子砂岩)底为界,厚56.04~77.09m,平均67.98m,岩性由灰白、淡灰、灰~黄、深灰色,以灰白色为主的中、细粒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层等组成,且以中、细粒砂岩为主。层理类型较复杂,富含植物化石,尤以2号煤层

文档评论(0)

海纳百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