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和后果.docVIP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和后果.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和后果.doc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及后果 胡梦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国古老的文明。但是,历史上的黄河也曾多次决口,给下游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的泛滥、决口、改道有1500多次,河道明显的改流有20余次”。河道的每次决口和变迁都给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现在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南宋初年的“黄河夺泗入淮”。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抵御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李固渡(今河南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掘开黄河大堤,河水由决口滚滚东流,经滑县南、濮阳,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注入泗水,复由泗水入淮河,经徐州、宿迁、淮安沿线的淮河河道流入大海。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南襟江淮,北扼齐鲁,古时汴泗二水交汇于此,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和黄河更是傍城而过,自古以来就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由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至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黄河流经徐州700多年。黄河的流经给徐州带来便利水运交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黄河水患。在分析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灾的成因的同时,重点论述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当前徐州水灾防治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所指的徐州特指当今徐州市管辖下的铜山(包括今徐州市辖区)、丰、沛、睢宁、邳州等地区。   一、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成因的考察   自公元1368年明朝开国至1949年建国前,黄河在徐州境内的决口达50余次,漫溢近20次。581年间,由黄河决口和泛滥而引发的洪涝灾害115次。其中,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之前,徐州境内共发生108次。“明朝276年间,徐州共发生水灾48次,平均不到6年就发生一次。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至咸丰五年(1855年)间,黄河流经徐州211年,期间,徐州境内共发生黄河水灾60次,平均每3年多就发生一次”。明清徐州黄河水灾频繁发生,是由自然气候因素和人为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自然气候原因   自然气候因素是导致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患频繁发生的首要原因。黄河自古以“善淤、善决和善徙”而举世闻名。明清时期徐州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区,也是苏北地区水灾频繁的重要祸源。著名地理学家白月恒先生对于黄河祸源,这样概括:“黄河自有始以来即为中国之大害者,其故有五,即水质浊、水势急、水量多、水患骤、水道善移是也”。总的看,黄河中游植被的破坏以及黄河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导致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水灾频发的客观原因。   徐州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夏季多暴雨,大量的降水集中于特定的季节,短时间内地面降水量大增,于是便很容易造成水灾的发生。这种气候状况无论是古今人力所无法改变的,尤其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的明清时期,水灾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   另外,自明代隆庆年间以后,黄河水患逐渐下移。嘉靖年间黄河主要决口地段在丰、沛地区,到了隆庆前后,决口地段下移至徐、邳地区,从此以后,“河患不在山东、河南、丰、沛,而专在徐、邳”。   明清时期徐州黄河河道狭窄而弯曲,是导致这一时期徐州地区黄河水灾频发的重要原因。清代乾隆皇帝在其《铜山县河神庙碑记》中说:“河自达豫而下,逶迤入徐境,道狭而曲,势迅而易沓;过此复迤迤数百里,乃挟洪泽之波以出乎海口”。郑肇经先生也在其《中国水利史》中描述徐州黄河河道之狭窄:“黄河自荥泽以下河道宽十余里至二三十里不等,下达徐州两岸群山夹峙,中间河道仅宽六十余丈,形如蜂腰,壅而上溃,有明二百余年间,徐州迤上,漫溢时见,徐城屡有冲决,皆由于此,为第一要害之地”。加上黄河“河水挟沙,而性又湍急”,泥沙的大量淤积使得徐州黄河成为地上悬河。当夏秋季节雨季来临时,短时间内集聚大量的降水,必然导致河水水量猛增,狂暴的河水受到沿岸堤防的阻挡,无处宣泄,河水便很容易破堤而出。   (二)人为社会原因   明清统治者实行的治黄保运政策是导致徐州地区黄河水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富庶的江南日益成为封建王朝主要的财赋供应地。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偏离,使江南漕粮的北运成为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明清两代政府更是把运河作为自己的生命线。为保障漕运畅通,违背河道变迁规律,在黄河北岸筑堤,人为迫使黄河经徐州向南由淮入海,为运河提供水源。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后期至清代前期的治黄方法和手段中也存在很大问题,河臣们一味地采取堵塞的办法,在徐淮地区修筑大量黄河堤防,使得堤防愈高,黄河水流愈急,“决而塞,塞而复决,决无宁日,遂止弗塞,听其崩溃”,最终导致“河患极矣”。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任用靳辅治河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   吏治腐败,治河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