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果树昆虫学iii资料
* 利用病原真菌防治光肩星天牛 利用病原真菌防治松褐天牛 无纺布菌剂结合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 防治效果 1、成虫死亡率在悬挂菌条10天后达到90%。 2、天牛成虫在无纺布菌条上爬行后死亡率可达100%。 3、天牛成虫寿命与产卵量下降明显。 梨眼天牛 梨眼天牛(Bacchisa fortunei)又名梨绿天牛、琉璃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 分布与为害 我国许多省都有分布。主要为害梨、苹果,还可为害桃、杏、李、山楂、梅、海棠、石榴等。以幼虫蛀食枝条。 为害状 成虫咬食叶背的主脉和中脉基部的侧脉,也可咬食叶柄、叶缘和嫩枝表皮。幼虫蛀食枝条木质部,在被害处有很细的木质纤维和粪便排出。受害枝条易被风折断。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1mm,宽3~4mm。体略呈圆筒形,橙黄色。全体密被长竖毛;鞘翅蓝绿色或紫蓝色,有金属光泽。头部和鞘翅上密布粗细不等的刻点,复眼上下叶完全分开成两对;触角11节,基部5节棕黄色,端部数节色较深。雄虫触角与体长相等或稍长,雌虫稍短。前胸背板宽大于长,后胸腹板两侧各有1个紫黑色斑块,有些个体不明显。雌虫体粗大,腹部末端膨大,腹板中央有1纵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8~21mm,体呈长筒形,略扁平。初孵幼虫乳白色,随龄期增长体色渐深,呈淡黄色或黄色。头、前胸背板黄褐色,胸足退化呈刺疣状,腹部前7节背、腹面均有卵形瘤状突起。 蛹:体长8一ll毫米,初期黄白色,渐变为黄色,羽化前翅鞘逐渐呈蓝黑色。 此外,在四川西部尚有苹眼天牛(C.dioica) 和梨眼天牛很近似,主要区别是该种翅鞘基部1/6至1/2为淡黄色。 生活史与发生规律 据在青岛和西安观察,该虫两年完成1代,多以3龄幼虫在坑道内越冬。在西安地区,4月中旬化蛹,4月中下旬化蛹盛期,蛹期15~20天,5月上旬开始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可一直延续到6月中旬。 成虫羽化后一般在枝条内停留3—8天才爬出。成虫有一定假死性。飞翔力不强,很少超过6米。经常栖息叶背和嫩枝上补充营养。 晴天多在上午8一11时和下午5时到日落前绕树冠飞翔。交尾后2~5天雌虫即开始产卵,产卵前先用上颚将枝条周皮咬成“≡≡”形伤痕,将卵产在伤痕之间,外有一小孔。成虫对产卵的枝条有很强的选择性,一般选择直径15~25毫米粗的枝条产卵,直径在10毫米以下和45毫米以上的枝条很少产卵。成虫喜光,产卵方位多选择东南两面的枝条,枝叶茂密的树,卵多产在树冠周围。一雌一般产卵10粒以上,多者可达30粒。成虫寿命10~30天。 卵期一般10天左右,初孵幼虫就近取食韧皮部约1个月,2龄以上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坑道深约6~9厘米。幼虫有经常出坑道取食皮层的习性,晴天多在上午9时前和下午六时后爬出,阴天多在中午爬出。取食皮层面积一般达3~7平方厘米,在坑道口外堆满烟丝状木屑纤维粪便。10月下旬停止取食,坑道口用木屑粪便堵塞。翌春3月再恢复取食。自然死亡率10%左右。 防治方法 1.防治成虫:在成虫羽化期,结合防治果树其他害虫,可喷洒50%对硫磷2,500倍液。 2.防治虫卵:在枝条产卵伤痕处涂药,用煤油500克加入50%敌敌畏乳剂50克配制成的煤油药剂,以毛笔涂抹。 3.防治幼虫 ·捕杀幼虫:利用幼虫爬出的习性,在早晨或傍晚,对有新鲜虫粪的坑道口,掏除木屑捕杀幼虫。 ·刺杀幼虫:用l~2毫米粗铁丝刺入坑道内,并转动刺杀幼虫。 ·熏杀幼虫:用棉球或软泡沫塑料蘸50%敌敌畏或乐果10~20倍液,塞入坑道内,道口用泥堵住。 4.苗木检疫:对带虫苗木不经处理不能外运。 桃红颈天牛 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属鞘翅目,天牛科。 寄主及分布 主要危害桃、梅,李、杏、樱桃等,分布在安徽的歙县、宁国、肥西、六安、萧县、砀山等县,以及冀、豫、晋、陕、鲁,川、粤,闽、内蒙等省区。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8—37mm,黑色,前胸大部分棕红色或全部黑色,有光泽,前胸两侧各有一刺突,背面有瘤状突起。 卵:上尖下圆略呈芝麻形,长1—2mm,由浅绿色转为淡黄。 成虫:体长28—37mm,黑色,前胸大部分棕红色或全部黑色,有光泽,前胸两侧各有一刺突,背面有瘤状突起。 幼虫:体长50mm,头小,黑褐色,前胸背板扁平方形,前缘有2块中央凹入的黄褐色斑纹,两斑纹前方中央有一椭圆形小斑。 蛹:初为淡黄色,渐变为黄褐色,蛹长36mm左右,前胸两侧和前缘中央各有突起1个,前胸背板上有两排刺毛。 生活史与发生规律 2—3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树干蛀道内越冬。老熟幼虫于5月初开始在蛹室内蜕皮化蛹,蛹期20—25天,6月下旬、7月初林间发现成虫,其平均寿命15—30天。晴天中午成虫多停留在树枝上不动,羽化过后2—3天交尾,雌虫交配后于地面1—2m主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