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植物类食物中的天然毒素和生理活性成分资料
四、甘草酸和甘草次酸 甘草(Glycyrrhize glabra L.)是常见的药食两用食品。 甘草提取物作为天然的甜味剂广泛用于糖果和罐头食品。甘草的甜味来自甘草酸(Clycyrrhlzic acld)和甘草次酸(G1ycyrrhetinic acid)。 前者甘草酸是一类三萜类皂苷。约占甘草根干重的4%~5%,甜度为蔗糖的50倍。 甘草酸水解脱去糖酸链就形成了甘草次酸,甜度为蔗糖的250倍。 甘草次酸具有细胞毒性,长时间大量食用甘草糖(100g/d)可导致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肥大,临床症状表现为钠离子贮留和钾离子的排出,严重者可导致极度虚弱和心室纤颤。 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均有一定的防癌和抗癌作用 甘草次酸可抑制原癌细胞的信息传递和基因表达 甘草酸对多种致癌物诱导的试验动物恶性肿瘤均有抑制作用 甘草次酸还具有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对致癌性的病毒如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的感染均有抑制作用。 第十节 毒蘑菇 很多蘑菇和其它种类真菌都是可以吃的。其中一些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含有很多矿物质和纤维。但是采食野生的蘑菇是很危险的。每年都有人因吃了有毒的蘑菇而死亡。有毒的蘑菇约有80多种,其大小、形状、颜色、花纹等变化多端。 一、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中毒: 指因误食毒蘑菇所致。其症状因毒蘑菇所含成份及其毒性作用而异,以胃肠、心脉、脑神经、肝肾等受损害所致的不同临床表现为特点的中毒类疾病。由于某些毒蘑菇的外现与无毒蘑菇相似,常因误食而引起中毒。毒蘑菇中毒的症状也比较复杂,临床表现各异。 二、中毒类型 结合毒素在临床上对人体造成的主要损害分为四类:肝损害型、神经精神型、胃肠炎型、溶血性。 1.肝损害型: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虽自行缓解或消失,但于1-2天后再表现为黄疸、出血,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惊厥、昏迷。 2.神经精神型: 神经型:多汗、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等,严重者可见呼吸抑制甚至昏迷死亡。精神型:头晕、精神错乱、昏睡,严重者多有幻觉谵妄表现。 3.胃肠炎型: 这种中毒发病很快,食用后10多分钟到2个小时左右发生。主要使胃肠机能紊乱,表现为剧烈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 4.溶血型: 主要毒素是马鞍酸。表现为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甚至出现无尿或少尿等肾衰表现。 三、我国毒蘑菇 1.毒红菇 特征: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珊瑚红色,有时退至粉红色,扁半球形至平展,老后中部稍下凹,边缘有棱纹。菌肉白色,味麻辣,近表皮处粉红色。 分布地区:河北、吉林、河南、江苏、安徽、福建、湖南、四川、甘肃、陕西、广东、广西、西藏、云南等。 毒性:食后主要引起胃肠炎症。如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及时催吐治疗,严重者面部肌肉抽搐或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死亡。 2.褐鳞小伞 特征:菌体小,菌盖表面密集红褐色小鳞片,中央稍突起,表面裂成红褐色或褐色平伏小鳞片,边缘内卷有绵絮状纤毛。有淡蘑菇香味。极毒,含毒伞肽和毒肽。 分布地区:北京、江苏、青海等地。春至秋季草地、竹园内单生或群生。 毒性:食用后15~20小时发病,但也有半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较为轻微症状者,约一天以内无明显症状,似乎病愈,此阶段称为假愈期,实际上正是侵害内脏器官期,出现肝肿大或萎缩(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黄疸、心肌炎、皮下出血、肝昏迷等。再后为精神症状期,严重者烦躁不安,昏迷不醒,最后抽搐,休克而死。因此这种毒蘑菇中毒属于“肝损害型”,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时到医院抢救。 3.裂丝盖伞 特征:子实体小。淡乳黄色至黄褐色,表面有丝状条纹,初期近圆锥形至钟形或斗笠形,中部色较深,干燥时龟裂,边缘多放射状开裂。 分布地区: 吉林、河北、江苏、青海、云南、西藏、新疆、香港等。夏秋季成群或单独生长在林中或道旁树下地上。 ?毒性:中毒后,潜伏期半小时至2小时,主要产生神经精神病状。出现大汗,流涎,瞳孔缩小,视力减弱,发冷发热,牙关紧闭或小便后尿道刺痛,四肢痉挛,有的精神错乱。甚至有的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而死亡。 4.鹿花菌 特征:菌盖不规则球形,红褐色,后变成咖啡褐色,扭曲呈人大脑沟回的形状。宽高各为2~10厘米,菌肉薄,蜡质,很脆。菌柄短,灰白色。 分布地区:黑龙江、云南等地。主要生长在春秋季 。 中毒:此菌中毒多因将它误认为羊肚菌而引起。引起红细胞溶解。进食6~12小时后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很快出现溶血表现,表现为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病死率高。 第六节 生物碱糖苷 生物碱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在植物中至少有120多个属的植物含有生物碱。 已知的生物碱有2000种以上。 存在于食用植物属的主要是龙葵碱(Solanine)、秋水仙碱(Colchocine)和吡咯烷生物碱。 一、龙葵碱糖苷 龙葵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