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气候带与气候型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1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气候带与气候型资料

第七章 气候带和气候型 世界各地区的气候错综复杂,各具特点。严格地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地方的气候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从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的基本特点来分析,可以舍小异,取大同,把全世界分成若干气候带和气候型。 这样就可以使错综复杂的世界气候系统化,便于研究、比较与了解各地气候的主要特点和形成规律,有利于对气候资源的认识、开发和利用。 本章首先论述世界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原则和方法,然后分低、中、高纬度带扼要说明各气候型的气候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第一节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有多种方法,概括起来可分实验分类法和成因分类法两大类。 实验分类法是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平均值及其季节变化,来与自然界的植物分布、土壤水分平衡、水文情况及自然景观等相对照来划分气候带和气候型。 柯本、桑斯威特、沃耶伊柯夫和杜库洽夫等分别为这一大类的代表。 成因分类法是根据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来划分气候带和气候型。 一般是先从辐射和环流来划分气候带;然后再就大陆东西岸位置、海陆影响、地形等因子与环流相结合来确定气候型。 这一派的学者很多,最著名的有阿里索夫、弗隆、特尔真和斯查勒等。 注意: 确定气候带与气候型的界限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某一气候带或某一种气候型是逐渐转变为另一气候带或气候型的,两者之间的分界是渐变的过渡带,不能截然划清。 所以地图上画的气候界限是相对的气候过渡带,而不是绝对的界限,但这个界线还是必要的。 另外,一地的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各个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特征,仅仅是其近代气候的平衡状态。围绕着平衡状态的扰动是客观存在的。 必须注意其气候距平和气候异常,特别是大气环流的变化,在地区之间有一定的“遥相关型’’,如厄尔尼诺现象即其一例。 一、柯本气候分类法(实验分类法) 柯本气候分类法是从1884年至1953年柯本与其学生盖格尔等经几十年的反复修改提出的。 是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而确定的。 他首先把全球气候分为A、B、C、D、E五个气候带, 其中A、C、D、E为湿润气候,B带为干旱气候,各带之中又划分为若干气候型。 P201表7·1: A、C、D—林木气候;B、E—无林木气候 B与A、C、D的界线: r / ( t + α ) = 2 或 r = 2 ( t + α ) r—年降水量,cm;t—年平均气温,℃。 B带:r <2 ( t + α ) A、C、D带:r >2 ( t + α ) 年雨区(f ): α= 7 夏雨区(w):α= 14 冬雨区(s): α= 0 植被: A:高大的热带植物(Af—雨林、 Aw—疏林草原、 Am—季雨林) B: Bs—草原、 Bw—沙漠 C: Cs—常绿灌木林、 Cw—夏绿阔叶林、 Cf—常绿、夏绿阔叶混交林 D:针叶林 E: ET—苔藓、地衣 5个气候带,12个气候型 气候型的特征:有明确的气温或雨量界限 为了再详细地区分副型,再加上第三、四个字母。P204表7·2 Af、Am:赤道附近 Aw: Af 、Am的外侧,10°~20°N、S,自西岸至内陆 B:穿过A、C、D三个带,自西岸至内陆,BS在BW的外围 C:Cs在大陆西岸(30 °~40°N、S),Cw在大陆东岸(20 °~40°N、S), Cf在大陆西岸(40 °~50°N、S) D: 50 °~70°N E:70°N以北 二、斯查勒气候分类法(成因分类法) 斯查勒自1958年至1978年,先后几次提出修改后的分类法。 斯查勒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特征和变化又受气团、锋面、气旋和反气旋所支配。 因此,他首先根据气团源地、分布、锋的位置和它们的季节变化将全球气候分为三大带。 P203图7·3: 阴影部分代表大陆,虚线为气候带界线。 第一带:低纬度气候带,约30°N~30°S, 这里是热带气团(包括热带海洋气团 T m和热带大陆气团T c)与赤道气团(E )的源地, 虽然极地空气有时会侵入热带,但这里主要是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占绝对优势。 影响天气气候最主要的因子是赤道低压槽的季节移动和热带气旋的活动。 第二带:中纬度气候带 约30°~60°N、S, 这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角逐交绥的地带,极锋(P与T的分界面)出现在此带。 由西向东移动的温带气旋活动频繁,夏秋季节亦有热带气旋侵入, 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一年四季的变化都非常明显。 第三带:高纬度气候带 此带盛行极地气团、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南半球),且系这些气团的源地。 在北半球极地海洋气团Pm与冰洋气团A交绥,形成冰洋锋; 在南半球极地海洋气团Pm与南极气团交绥形成南极锋。 在这些锋带经过地区产生一定量的降水。 再按照桑斯维特气候分类原则中计算可能蒸散量Ep(或称需水量)和水分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