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北简史口试试题答案
西北简史口试试题答案
1.土司是指官名,元朝始置。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土司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古代甘肃、青海地处西北边疆,土地广袤但人烟稀少,由于其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使得历朝历代都派重兵驻守,但这些地区又是历史上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很难管理,而且中央军队也有限,难以承受庞大的军队费用,所以土司的设立便是一个减轻中央政府负担、巩固边疆的有效措施。
2.中国的伊斯兰教一般认为是在公历651年(唐朝永徽二年)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泉州、广州等地。那时伊斯兰光明的时期,距离穆圣很近的光阴传过来的正教。当时主要是一些阿拉伯商人,士兵和阿訇。据《闽书》记载,“(穆罕默德)有门徒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
伊斯兰教分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中国主要是逊尼派。在回、维吾尔、塔塔尔、柯尔克孜、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等少数民族2000多万人口(2006年)中,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在其他的汉、满、蒙古、藏、傣等民族中也有信仰者。中国穆斯林大多数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青海、河南、云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和自治区,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有分布。
第一个阶段为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初期,时间是唐初至宋朝。据《旧唐书》记载:唐永徽二
年(651年),大食遣使来唐朝贡。我国史学界一般以这一年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年.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黄金发展时期,时间为宋末至元朝。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伊兰教文化时期,时间是明清两代。
由于长期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伊斯兰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感染和熏陶。而伊斯兰教欲在中国生存和发展,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也必须吸收儒家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在明末清初的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学通四教(儒、释、道、伊斯兰)学者的根本原因。
回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伊斯兰教对回族人的精神意识有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对回族人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回族的形成,伊斯兰教更具有直接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回教”、“清真教”。清真原指自然质朴纯洁。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学者以“清净无染”、“至清至真”、“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等语解释伊斯兰教及其所崇奉之真主。于是,清真二字就成了伊斯兰教的专用名词,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寺院为“清真寺”,称赞主赞圣的颂辞为“清真言”,因清真教与回族民族有密切的关系,这样“清真”二字也就成了禁食猪肉的少数民族在饮食方面的共同标志。 伊斯兰教对于回族社会和回族人民的影响是深刻的、广泛的,宗教意识影响了民族意识,宗教制度影响了民族经济、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影响了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不过,伊斯兰教与回族不完全是一码事,是有严格区分的。宗教意识只是民族意识和共同心理状态的一部分。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阿拉伯语Islam的音译,意为“顺从”、“和平”。伊斯兰教是公元七世纪初期由阿拉伯半岛麦加城人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所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七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中国经商做买卖的时候,将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回族在一开始形成时,就以伊斯兰教作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因此,过去有人曾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清真教”、“天方教”、“大食教”等等。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分别出嫁西域国家以为联攻匈奴。隋朝为发展与突厥关系,将光化公主、安义公主、义成公主等嫁给突厥可汗。唐朝是中原王朝和亲最多朝代,其中以唐玄宗时期为之最。唐顺服边疆蛮族依赖和亲,主动以皇族女子出嫁,示好外族,但外嫁者多为与皇帝有血缘关系,获皇帝封为公主的宗女或皇帝外孙女,皇女和亲为少数。宋朝利用和亲与辽国谈判。清朝的和亲政策与唐朝类似,也是主动以皇女示好,让内外蒙古等边疆番王的继位者,成为清朝皇帝外孙,从小就随母亲住在皇宫,与当今皇族感情要好,使他们在回到边疆当权后与中国关系更加密切。
汉匈和亲(分汉初和汉中后期两个阶段):首先、政治上,和亲缓和了矛盾,稳定了局势,有利于争取与国,缔结和约其次、经济上,和亲促进了汉匈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第三、从文化方面看,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共同创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第四、西汉初期和亲政策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西域都护是汉代西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