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鸡白痢_禽病学.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鸡白痢_禽病学

鸡白痢   禽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某一种或多种沙门氏杆菌引起的禽类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总称。   沙门氏杆菌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大属,有2000多个血清型,它们广泛存在于人和各种动物的肠道内。在自然界中,家禽是其最主要的贮存宿主。禽沙门氏菌病依病原体的抗原结构不同可分为三类: 1.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称为鸡白痢。 2.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称为禽伤寒。 3.由其他有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称为禽副伤寒。 其中鸡白痢和鸡伤寒有宿主特异性,主要引起鸡和火鸡发病,而禽副伤寒则能广泛感染各种动物和人类。目前受其污染的家禽及相关产品已成为人类沙门氏菌感染和 食物中毒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禽副伤寒沙门氏菌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另外,随着家禽业的迅猛发展以及高密度饲养模式的推广,沙门氏菌病也已成为家 禽最重要的蛋传递性细菌病之一,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可观。   鸡白痢(Pullorum Disease) 本病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禽类感染,主要危害鸡和火鸡。临床表现以雏鸡拉白色糊状稀粪为特征,死亡率很高,成年禽多为慢性经过或呈隐性感染。   历史与分布 Rettger于1899年首次报道了此病的病原,次年将本病命名为“雏鸡致死性败血症”。1929年正式将本病命名为“鸡白痢”,并一直延用至今。本 病在火鸡上的发现要迟一些,最早于1928年由Hewitt报道。目前在所有饲养鸡和火鸡的地区均有本病的发生和存在。 病原    鸡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属于肠道杆菌科沙门氏菌属D血清群中的一个成员。无荚膜,不形成芽胞,是少数不能运动的沙门氏菌之一,为两端钝圆的细小革兰氏阴性杆 菌,大小约为(1.0~2.5)μm×(0.3~0.5)μm。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于普通的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细小、圆形、 光滑、湿润、边缘整齐、露滴状、半透明、灰白色菌落,直径约为1mm~2mm。在普通肉汤培养基中生长呈均匀混浊。由于本菌对煌绿、胆盐有较强的抵抗力, 故常将这类物质加入培养基中用以抑制大肠杆菌,有利于本病的分离。鸡白痢沙门氏菌在煌绿琼脂上的菌落呈粉红色至深红色,周围的培养基也变红色,透明;在 SS琼脂上形成无色透明,圆整光滑或略粗的菌落,少数产H2S的菌株会形成黑色中心;在亚硫酸铋琼脂上形成黑色菌落,其周围绕以黑色或棕色的大圈,对光观 察,有金属光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生长为淡蓝色菌落,不产生金属光泽。   本菌能分解葡萄糖、甘露醇、木胶糖等,产酸产气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蔗糖等;能还原硝酸盐,不能利用枸橼酸盐,吲哚阴性,少数菌株产生H2S,氧化酶阴性,接触酶阳性,鸟氨酸脱羧酶阳性,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   本菌有O抗原,无H抗原。其O抗原组合为O1、O9、O121、O122、O123,抗原型的变异发生在122和123抗原上。由于禽类在感 染后3d~10d能产生相应的凝集抗体,因此临床上常用凝集试验检测隐性感染和带菌者。需指出的是,鸡白痢沙门氏菌与鸡伤寒沙门氏菌具有很高的交叉凝集反 应性,可使用一种抗原检出另一种病的带菌者。   本菌对热和常规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70℃ 20min,0.3%来苏儿、0.1%升汞、0.2%福尔马林和3%石炭酸溶液经15~20min均可将其杀死。但该菌在自然环境中的耐受力较强,如在尸体中可存活3个月以上,在干燥的粪便及分泌物中可存活4年之久。 流行病学    多种禽类(如鸡、火鸡、鸭、雏鹅、珠鸡、野鸡、鹌鹑、麻雀、欧洲莺和鸽等)都有自然感染本病的报道,但流行主要限于鸡和火鸡,尤其鸡对本病最敏感。在哺 乳动物中,兔特别是乳兔有高度易感性,豚鼠、小白鼠和猫也能受感染,大鼠则有很强的抵抗力。有人曾在猪体内分离到病菌,儿童亦偶有感染本病的报道。   各种品种、龄期和性别的鸡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但以2~3周龄以内雏鸡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最高,常呈流行性爆发。新发病的雏鸡死亡率可高达 100%,老疫区一般为20%~40%。随着日龄的增加,鸡对本病的抵抗力增强,如4周龄后的鸡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成年禽感染后常呈局限性、慢性感 染或隐性感染。另外,不同品种和性别的鸡之间,以及不同饲养模式下的鸡只对本病的敏感性有差异,一般来说,褐羽产褐壳蛋鸡敏感,轻型鸡较其它品种的鸡敏 感,公鸡的抵抗力较母鸡强,地面平养的鸡群发生此病较网上和笼养鸡要多。 本病是典型的经蛋垂直传播疾病之一,当然亦可通过多种途径水平传播。 饲养管理不善,环境卫生恶劣,鸡群过于密集,育雏温度偏低或波动过大,空气潮湿以及存在着其它病原体的感染,都会加剧本病的爆发,增加死亡率。 症状   雏鸡和成鸡感染本病后的临床症状表现有显著

文档评论(0)

cbf9679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