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讲解
细菌生物被膜 概念:细菌菌群附着在黏膜上皮细胞或无生命材料表面并与之紧密结合,在定植处形成一层膜状结构。 成分:细菌、菌体外多糖 形成过程:细菌定植并繁殖成微群落,再黏附其他微群落 作用: 有利细菌的黏附和附着 阻挡抗生素等杀菌药物和免疫物质的作用 利于细菌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致病基因的转移 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关 与医院感染有关 全身感染 (1)毒血症: 细菌在局部繁殖、但不侵入血流,仅细菌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白喉杆菌 (2)菌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大量繁殖,如伤寒或结核的菌血症。 (3)败血症: 细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如鼠疫耶氏菌。 (4)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在引起败血症的同时又播散至其他许多组织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性病灶。金葡菌 (5)内毒素血症: 由于G-感染使宿主血液中出现内毒素引起的症状。 带菌状态:经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致病菌未被及时清除而继续存在于体内,与机体的免疫形成相对的平衡状态。 * 第五章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病原微生物(pathogennic icroorgansm):能使宿主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引起一定的病理过程。 第一节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致病菌:能感染宿主并引起疾病的细菌 非致病菌:不能感染宿主、也不引起疾病的细菌 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概念:是指定居于人体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作用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抑癌作用 抗衰老作用 (二)机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 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感染的正常菌群或非致病菌,称为机会致病菌。 条件: 定居部位改变 机体免疫力低下 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之间比例改变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 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导致机体感染或引起疾病的能力。 毒力,半数致死量(LD50) 、半数感染量( ID50 )。 (一)细菌的毒力物质:侵袭力、毒素 1.侵袭力:是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黏附素: 菌毛 非菌毛黏附物质:膜磷壁酸 机制:炎性反应性损伤、细胞凋亡 (2)荚膜和微荚膜:抗吞噬,M蛋白、Vi抗原、K抗原 (3)侵袭性物质: 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 侵袭素: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福氏志贺菌 2.毒素 (1)外毒素 特征: G+细菌、某些G-细菌 化学成分及结构:蛋白质,A、B亚单位 毒性作用:强 选择性:强 稳定性:差 抗原性:强 种类:多 a.神经毒素: b.细胞毒素: c.肠毒素: d.其他毒素: (2)内毒素 来源及理化特性: G-细菌、脂多糖(LPS),稳定、耐热。 生物学作用 ?发热反应:IL-1、TNF-α、IL-6 白细胞反应:白细胞增加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血管活性介质 血流循环障碍 Shwarzman现象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对机体的保护性效应: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二)细菌入侵的数量 (三)细菌入侵的部位 (四)其他影响因素 毒力的基因调控: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或前噬菌体。 致病岛(毒力岛):决定细菌毒力、可移动的DNA序列。 细菌的免疫病理作用 环境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细菌超抗原: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类高活性蛋白分子,与普通抗原不同具有超强能力 细菌的体内诱生抗原:一些细菌基因组中存在体外培养不表达、只在感染宿主后受到诱导才表达的基因,称为体内诱生基因,其表达的抗原称为体内诱生抗原。 三、细菌的感染源与传播途径 (一)感染的来源 1.外源性感染: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医源性感染 (二)感染的途径 1.病原菌传播方式 直接方式:吸入、食入 间接方式:接触 媒介方式:动物或昆虫叮咬 2.感染途径: 四、感染类型 不感染: 隐性感染:细菌能在体内生长繁殖,但宿主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亦称亚临床感染。 潜伏感染:致病菌与机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原菌长期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的病菌大量繁而引起疾病。 显性感染: 1.急性感染、慢性感染 2.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并在体内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毒性疾病: 病毒感染后出现具有临床症状的疾病。 一、病毒的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病毒在宿主个体间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卫校授课)分解.ppt
- 循证医学-提出问题分解.ppt
- 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临床应用分解.ppt
- 循证药学文献检索分解.ppt
- 微机保护抗干扰设计讲解.ppt
- 微惯性技术第三章讲解.ppt
- 微格教学概论讲解.ppt
- 微波检测技术讲解.ppt
- 微生态作用原理及使用讲解.ppt
- 微生态医学会讲解.ppt
- 2025年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推荐.docx
- 蒙特梭利独特的教育方法.pptx
- 2025年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附答案.docx
- 2025年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docx
- 二零二五年度次季度科学防控近视.ppt
-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培训.pptx
- 2025年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docx
- 2025年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必威体育精装版.docx
- 2025年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必考题.docx
- 2025年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推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