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一章环境心理学导论1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1961年和1966年在美国犹他大学举行了环境心理学会议。 1968年建立了代表美国研究潮流的环境———行为学术组织:环境设计研究学会(EDRA),学会每年举行年会,同年,纽约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点。 第一批环境心理学杂志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刊,最著名的《环境和行为》杂志创办于1969年。 1970年,伊特尔森(W. Ittelson)和普罗夏斯基(H.M. Proshansky)等人合编的《环境心理学》正式出版,同年,代表欧洲研究潮流的“国际建筑心理学会”在英国金斯顿(Kingston)成立。 1971年,美国建筑学会费城分会等团体组织了“为人的行为而设计”讨论会。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会建立了一个新的分会———人口与环境心理学会,并出版了《人口与环境心理学》杂志。 1975年有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的博士。 20世纪70年代初有学者编译环境心理学著作 80年代有一些关于环境心理学初步研究的文章见诸刊物 一直到90年代关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书籍和文章都很少 环境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995年在大连召开了第二次“建筑学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建筑环境心理学学会”(2000年改名为“中国环境行为学会”),当时会员超过了50人。 此后,基本上是每两年在各地轮流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1998年在青岛, 2000年在南京, 2002年在上海, 2004年在天津)。 科研论文的定期交流和环境心理学基本知识在高校中的系统传授,促进了学科在国内的发展。 刺激理论认为现实环境是我们很重要的感觉信息源。这种信息既包括较为简单的信息,如光线、色彩、声音、噪声、热和冷等,也包括复杂的刺激,如房屋、街道、室外环境和其他人等。 环境刺激可以有两种变化,即数量和意义。 数量上,它可以是强度、持续时间、频率和发生源的数目等明显的维度上的变化。 意义是由我们对这些环境刺激的心理学评价得到的,譬如我们的想法、社会的交互作用、工作的效能、情感,甚至包括由于此刺激场和我们对它反应的方式所造成的健康问题等。 4.1 刺激理论 4、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适应水平理论 这是一种以刺激为基础的重要理论,它主张个体在环境中适应于某一水平的刺激。尽管对任何人来说,并无一个特定数量的刺激是好的或坏的,但当刺激与其适应水平不同时,就会改变他的感觉和行为。 唤醒理论 此理论假设我们的许多行为和经验的形式和内容与我们在生理上被如何激发有关。与适应水平理论和唤醒理论都有关系的超载理论的核心是刺激太多。环境与行为研究很多涉及效能,由于超载引起的唤醒水平的变化可以影响作业的绩效。 基于刺激的理论包括: 压力 压力的概念被广泛用于各种日常条件。造成压力的原因可以包括:空气污染、医院、办公室、极端的温度、交通、噪声和灾害等。 基本上有两种压力模型:一种是强调生理反应,另一种是强调心理反应。在生理反应方面,Selye(1979)首先介绍一般适应综合症,人体的特定反应模式即使当压力源改变时仍保持不变。脑垂体和肾上腺对于压力有一系列特殊的反应:警戒,接着是抗拒,最后耗竭。 强调了认知评价的作用,亦即我们尽力对情况的严重性做出评价,并与压力源对抗,这样,压力源的意义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了。 环境心理学的另一组理论是集中在控制方面,而非刺激。我们可能适应于刺激的某一水平,并且刺激也会太强或太弱,但还有另一种情况没有提到,即我们对环境刺激能有多大的控制。显然那些对刺激的数量和种类能有很好控制的人要比无控制的人情况要好,这一类理论可以分成两种: 4.2 控制理论 个人控制理论 此理论由Barnes提出,它说明人们能否影响刺激的模式。人们由于缺少控制常常导致心理上的对抗,因此丧失了试图重获的自由,所以认定很难或不可能对刺激恢复控制,变成“习得的无能” ,确信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克服不愉快的、痛苦的处境。 边界调节机制 Altman(1975)认为在日常生活里人们有时试图通过几种边界调节机制以达到个人控制,譬如拥挤、个人空间和领域性等,Altman认为通过这些边界调节机制,人们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私密性。这个边界调节机制理论巧妙地将私密性、拥挤、个人空间和领域性联系起来,并把私密性作为人们行动的中心。 这是一套完整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论。 这里的“场所”并非是指一个地域,而是反映在人们的经验中,是人们环境经验的一个单元,是表示在此场所中活动着人们的个体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各方面综合起来的经验系统。“场所”的意义包括人们从直接的环境经验和辅助信息源获得的个人的概念和情感,许多场所对个别人和人群具有他或他们的特殊意义。简而言之,场所就是人们实质环境的内在表象。 4.3场所理论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和相关法等,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