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工艺探索.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合成氨工艺 编制:一分厂工艺科 2009-9-5 * 氨可生产多种氮肥,如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等;还可生产多种复合肥,如磷肥等。 氨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基本化学工业中的硝酸、纯碱及各种含氮无机盐; 有机工业各种中间体,制药中磺胺药物,高分子中聚纤维、氨基塑料、丁腈橡胶、冷却剂等。 国防工业中三硝基甲苯、硝化甘油、硝化纤维等 1.2合成氨生产 1.概述 (1)合成氨工业的重要性 合成氨工业是基础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1784年,有学者证明氨是由氮和氢组成的。19世纪末,在热力学、动力学和催化剂等领域取得进展后,对合成氨反应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1901年法国物理化学家吕·查得利提出氨合成的条件是高温、高压,并有适当催化剂存在。 (2)合成氨工业发展简介 1909年,德国人哈伯以锇为催化剂在17~20MPa和500~600℃温度下进行了合成氨研究,得到6%的氨。1910年成功地建立了能生产80gh-1氨的试验装置。 1911年米塔希研究成功以铁为活性组分的合成催化剂,铁基催化剂活性好、比锇催化剂价廉、易得。 合成氨的原料是氢气和氮气。氮气来源于空气,可以在制氢过程中直接加入空气,或在低温下将空气液化、分离而得;氢气来源于水或含有烃的各种燃料。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是以焦炭、煤、天然气、重油等燃料与水蒸气作用的气化方法。 (3)合成氨的原料及原则流程 合成氨生产的原则流程如图示。 合成氨过程由许多环节构成,氨合成反应过程是整个工艺过程的核心。 从化学工艺的角度看其核心是反应过程工艺条件的确定,而确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需先从事反应热力学和动力的研究。 氢气和氮气合成氨是放热,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反应式如下: 0.5N2+1.5H2==NH3 ΔH0=46.22 kJ·mol-1 其反应热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压力和组成有关。 2.氨合成理论基础 (1)氨合成反应的热效应 下表为纯3H2-N2混合气生成φNH3为17.6%系统反应的热效应。 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低温、高压操作有利于氨的生成。但是温度和压力对合成氨的平衡产生影响的程度,需通过反应的化学平衡研究确定。其平衡常数为: (2)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 式中: f,γ分别为各平衡组分的逸度和逸度系数. 式中, p,pi—分别为总压和各组分平衡分压; yi—平衡组分的摩尔分数。 高压下化学平衡常数Kp值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与压力和气体组成有关,用逸度表示: 研究者把不同温度、压力下Kγ值算出并绘制成图。当压力很低时,Kγ值接近于 1,此时 Kp=Kf。因此Kf可看作压力很低时的 Kp。 a.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低,压力越高,平衡常数Kp越大,平衡氨含量越高。 若总压为p的混合气体中含有N2, H2, NH3的摩尔分数分别为yN2, yH2和yNH3,其关系为yN2+yH2+yNH3=1.令原始氢氮比R= yH2/ yN2, 则各组分的平衡分压为 整理得 ⑶影响平衡氨含量的因素 此式可分析影响平衡氨含量的诸因素: b.氢氮比的影响 当温度、压力及惰性组分含量一定时,使yNH3为最大的条件为 若不考虑R对Kp的影响,解得R=3时,yNH3为最大值;高压下,气体偏离理想状态,Kp将随R而变,所以具有最大yNH3时的R略小于3,约在2.68~2.90之间,如图所示。 c.惰性气体的影响 惰性组分的存在,降低了氢、氮气的有效分压,会使平衡氨含量降低。 a.混合气体向催化剂表面扩散(外,内扩散过程); b.氢,氮气在催化剂表面被吸附,吸附的氮和氢发生反应,生成的氨从催化剂表面解吸(表面反应过程); c. 氨从催化剂表面向气体主流体扩散(内,外扩散过程) (4)合成氨反应的动力学 ①动力学过程 氨合成为气固相催化反应,它的宏观动力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N2(g)+Cate —→2N(Cate) H2(g)+Cate —→2H(Cate) N(Cate) + H(Cate) —→NH(Cate) 氮、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反应过程的机理,可表示为: 对整个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是表面反应控制还是扩散控制,取决于实际操作条件。低温时可能是动力学控制,高温时可能是内扩散控制; 大颗粒的催化剂内扩散路径长,小颗粒的路径短,所以在同样温度下大颗粒可能是内扩散控制,小颗粒可能是化学动力学控制。 NH(Cate) + H(Cate) —→NH2(Cate) NH2(Cate) + H(Cate) —→NH3(Cate) NH3(Cate)—→NH3(g) + (Cate) 实验结果证明,N2活性吸附是最慢的一步,即为表面反应过程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