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国学润泽课堂以文化濡染灵魂讲座详解
以国学润泽课堂 以文化濡染灵魂
孙 俊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行:
大家节日快乐!
非常荣幸再一次接受群主邀请,在属于我们的语文世界里与在座的各位教育界同仁进行交流。“前度孙郎今又来”,上次交流。承蒙各位老师错爱,大家对我的讲座反响还不错,在此孙俊表示由衷感谢!
这次呢,我想从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老师,一个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角度,跟各位老师交流一下多年来我在语文教学实践和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国学教育的点滴体会,“以国学润泽课堂,以文化濡染灵魂”,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指正。
首先我向各位老师展示一件衣裳。各位老师做好准备了,我要在大家面前更衣了!(穿着汉服)向老师们提出个问题,大家知道我穿着的是什么衣服吗?(提问老师,引出汉服)
这是“汉服”,也称 “汉装”,是我们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特色的服装,汉服就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起到明末清初“剃发易服”止,汉服已走过了悠悠四千多年的历史。
老师们可能会问到,一个语文老师怎么研究起服装来了?汉服和国学教育有什么关系?
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那是几年前,我在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曹操《短歌行》时,有同学提到这样一个问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子衿”是什么?我告诉他,课下注释注得很清楚啊,“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有学生又问到,老师,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古代读书人的服装到底是什么样子?刚才还振振有词的我一时无言以对。
教过这首诗的老师都知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国风·郑风·子衿》,原诗是这样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青衿”,指汉民族服饰。“佩”,指男子腰中佩玉的绶(丝)带。至于具体是个什么样子,我还真是一无所知。
我是一个高中语文老师,从小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浸润,长大后教授着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都不了解,是不是一件很羞愧的事情?当一个小学生问父亲孔子为什么穿着和服的时候,我们会不禁感叹比起我们日益增长的经济,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多么的匮乏!
于是我开始关注汉服,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注意到我们的汉服绝不仅仅是一件御寒裹体的衣服,代表着中华民族优雅博大的气质,古朴自然的审美情趣及敬天礼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又称“华夏”吗?“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教授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在国学教育方面,决定了语文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优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我们能否还给学生一个瑰丽的世界,在语文学习中铸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愫?让孩子们能为一朵花的初绽而驻足流连,能对灿烂的星空心怀敬畏,能为生活中的弱者掬同情泪,能对社会的不足保持愤慨。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润泽与濡染,让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怀有温情与敬意,让他们在与古人的“对话”中,领略古人高洁的精神、傲岸的风骨、卓越的智慧。培养他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当然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弃取糟粕。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漂泊者,要让孩子们在任何环境中永远守住精神家园的月亮。
积淀国学底蕴,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民族情怀的现代中国人”一直是我语文课堂追求的目标。依照上述设想,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及班级管理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激趣”见于语文课堂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美文数不胜数。怎样让学生触摸国学的脉搏,感染国学的魅力,领悟国学的人文美?我在国学教学中的实践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使他们“乐学”国学。
(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习变得更轻松
在传统的教育中,“熟读苦吟”作为学习重点变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似乎不这样,就不能传承经典,就不能学习文化,而这种模式本身有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淡化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只有教师在国学教学上不断探索、勇于尝试创新,才会使学生读之有味,诵之有情,才会真正的发挥国学教学的传承文化,品味经典的作用。
关于这一点,《“食”解东坡》这一课就是我的一种探索。此外我还引入了许多流行元素,丰富课堂教学。读过岳飞的《满江红》的人,大都被岳飞那满腔的爱国热情所感染,为了更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