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2016届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课件3.4.1-2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剖析.ppt

【世纪金榜】2016届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课件3.4.1-2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剖析.ppt

  1. 1、本文档共10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A.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 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 (1)K值是指环境容纳量,环境条件越优越,K值就越大,达到K值的时间就越长。 (2)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解析】选B。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种群增长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在K/2时4支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呈负相关,因此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所以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用的时间ⅢⅠ=ⅡⅣ。 【延伸探究】 (1)上述实验条件设计表示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 什么? 提示:生存空间。4支试管中酵母菌的起始密度分别为 =103个/mL、 =103个/mL、 =0.5×103个/mL、 =2×103个/mL,即生存空间ⅢⅠ=ⅡⅣ。 (2)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试管Ⅰ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怎样的? 提示: 2.(2015·泰安模拟)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样 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 1 210 4.8 2 820 5.4 3 1 210 3.7 4 1 000 5.0 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 B.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2、4、1、3 C.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1.21×107个 D.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 【解析】选A。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达到稳定时期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1.21×107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的极度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 【加固训练】 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解析】选C。本题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分析及影响因素。解答问题的关键是读懂坐标图的曲线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用种群数量变化理论进行解释。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B组的发酵进行得最快,所以B组的温度最适宜。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该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因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的容纳量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因能量影响微生物的繁殖,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其供能情况有关,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故培养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也最少。 2.某学生在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种群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出现相同的情况;本实验的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2)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环境阻力的有无造成的 “J”型曲线 “S”型曲线 2.K值与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1)K值含义: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

文档评论(0)

cc880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