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忽视、歧视、暗示.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弱视、忽视、歧视、暗示

弱视、忽视、歧视、暗示 ——试谈小学数学新课堂中的陈年旧病 情境: 师出示:甲数是120,比乙数的2倍还多20,求乙数是多少? 生:(120-20)÷2=50 师问:他说得对吗? 生:对(异口同声地) 师提高音量再问:真的对吗? 学生开始松动,回答开始不太确定。 师再问:真的对吗? 有学生开始说:错! …… 这是在2005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之走进新课程·小学数学名师展示活动中,浙江绍兴市教育局教研室汤春燕教研员,在题为《学会反思:“学会学习”的新视点――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报告中,用以开场的情境。她认为,我们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更多的,是在猜测教师的意图,而不是在思考题目本身。并以此引入,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和能力。而后,从“如何理解反思?是否需要反思?如何培养反思?”三个层面,对此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听来,颇受教益。 然事后,我一直在思考汤春燕教研员提供的这个情境。这个情境,仅仅是例证了我们的学生不会反思?诚然,如汤老师所说,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更多的,是在猜测教师的意图,而不是在思考题目本身。但这是谁之过?是谁造成了我们的学生追本逐末,不去思考题旨,却花大力气猜测教师出题的意图?是谁让我们的学生每上一堂课,都像过一条河,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生怕被绊倒?是谁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战战兢兢、如覆薄冰? 要回答这些问题,显然,是需要勇气的。我以为,这些过错,不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来背负。造成这此过错的源头,在教师。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才真正应该好好反思:到底是什么,阻挡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更深层次的思维?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努力实施新课标、大力创设新课堂的今天,依然尴尬不已? 2005年10月23、24两日,我们在杭州崇文实验学校音乐厅,观看了八节省级名师的课堂展示,聆听了四个专题报告和相关的互动式评课。一语概之: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想什么?还是在上面的问题。以下,我试图从这次活动的几个课堂实录片断入手,就这个问题,作一次自以为是的解读。 实录片断一: 2005年10月23日 《用字母表示数》 舟山市沈家门小学 杨慧(舟山市教坛新秀) 这节课,杨老师从神州六号安全着陆时间这个热门话题为出发点,切入到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字母表示,譬如VCD是什么(影碟机);国际求救信号是什么(SOS)等。然后,杨老师请同学们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用字母来表示的? 生1、WC。是厕所。 (听课老师笑) 师肯定。 生2、数学中用字母来表示式子。 师、哦。那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字母表示的? 生3、飞碟。用UFO。 师满意。 并借此导入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还有同学小手举得很高,教师视而不见。 课堂继续。 简评: 旧病一:弱视――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弱视,已经是老毛病了,但为什么明知是病却讳疾忌医?我以为,原因有二: 一是教师所需要的答案已经到手,准备顺利转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不想有过多的无效的答案来扰乱本已经千钧一发紧张兮兮的课堂。所以,明明看到有同学高举着小手,却视而不见。在这个片断中,生2的回答显然已经让老师感觉很不舒服。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探讨的,你提前说了,这课还怎么上下去?如果再多来几个这样的学生,再多来几个这样的答案,那课就真的上不下去了! 二是教师导入正题的心情太过急切,不是看到了不理会,而是真的没有看到。在教师对这节课的预设中,我猜想:先自己举几个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再让学生举几个,然后,顺理成章地导入“用字母表示数”。课堂的实际是,已经有三个学生举例了,虽然生2的回答让老师不舒服了一下,但大致可以满意,在生3回答完后,老师认为,应该导入课题,而不应该再在这个环节上浪费时间了。 以上两种心情,自己作为一位老师,我以为都可理解。但作为学生,就很难理解了,明明是你提了一个问题让我们回答,为什么在我们还有答案要说、还很想说的当口,你无形之中,就“咔嚓”一刀,把机会砍断了?教师这一教学行为,给学生直接的心理暗示是:我要的答案已经够了,你不用再举手了。这样的弱视行为,一次两次可能还没什么,多次反复之后,学生就知道了,在答案已经说得差不多的时候,你再举手,并且,高高地举着后,特别是在公开课上,这显然是不明智的。学生开始学会猜测:什么时候老师想让我说话?什么时候老师不想让我说话?所以聪明的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老师要我什么时候举手? 实录片断二: 2005年10月23日 《观察物体》 宁波市惠贞书院 沈淑蓉 (宁波市教坛新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上P67 沈老师让观察玩具,体会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会观察到物体不同的面。譬如正面、背面、侧面、上面等。也可以转动物体,看到物体不同的侧面。然后是各种类型的练习,书本P67小红、小

文档评论(0)

ccx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