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一讲)2.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学(第一讲)2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 1、客观性。即实事求是,打破心理定势,不做“井底之蛙”。 2、发展性。一切无常,没有不变的。开阔胸襟,不把人看死,永远朝前看。 3、系统性。一切人、事、物皆是多重矛盾的统一体,应辩证看待。 无 常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易经》,推演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 佛教揭示的无常规律,不是一般人理解的粗分的无常,如人活几十年以后要死,地球等任何东西都有生有灭。而是揭示出:一切事物实际上都在刹那之间生灭,即生即灭,没有一刹那的停顿或静止。一个事物整个生灭的过程叫一刹那。(当然,有另一种刹那是指“极短时”:如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或说是一弹指的三百六十分之一。)如果事物有片刻静止状态的话,那它在片刻间即是有常的东西。可是,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此时此刻的我,也不是此时此刻的我。 古希腊哲学家说: “两次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我们能看到些什么? 我们见到的太阳是8分钟之前的太阳,见到的月亮是1.3秒之前的月亮,见到一英里以外的建筑是5微秒之前的存在,即使你在我一米之外,我见到的也是3纳米秒以前的你。我们所眼见的都是过去。 ——“每天学点心理学”微博 常念死无常的意义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判断重大决定时,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全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苹果公司创办人之一) (二)方法: 1、观察法。“日久见人心”--习惯,最重要的是生活目的、做事动机、日常作事作风等。其他如:微表情、身势学、笔迹学、涂鸦、面相、手相等等。 2、实验法 。 (1) 自然实验 如:皮格马利翁效应 (2) 实验室实验 如:从众、服从、好感回报、心理暗示、拔河实验(社会逍遥)、观众效应(社会助长)、模拟监狱——角色体验等。 3、测验法。如:智力测验、气质测试(气质与血型、体形、地理、星座等等)。 4、谈话法。如:心理咨询、心理分析、催眠等 5、投射法。如:墨迹图、自由联想、情境测验、主题统觉测试、产品分析(沙盘游戏、作文)等。 推荐:微表情影视剧 1、美剧:《别对我说谎》。 该剧的灵感来源于行为学专家Paul Ekman博士的真实研究以及畅销书《Telling Lies》(说谎)。 2、港剧:《读心神探》。从美国学习归来的神探故事,往往能透过细微的身体语言,阅读出对方所隐藏的事实,看穿对方真实的一面,屡破奇案。 心态决定命运 涂鸦心理   “涂鸦”一词,据说来源于唐朝卢仝对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的评价。典故出自《玉川子集.云添丁》:卢仝有个儿子叫添丁,喜欢乱涂乱写,常把卢仝的书册弄得又脏又乱。卢仝因此写了一首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把儿子的顽皮和自己的无奈描写得惟妙惟肖。(360百科) 美国心理学家夏里迪思经过30年时间抽样调查了数万个案例,把涂鸦者心理归为10类:(参考《人心可测》P151--安徽教育出版社89年版) (1)三角形 (2)圆形 (3)多层折线 (4)单式折线 (5)连续性环形图案 (6)小格子中画交错混乱线条 (7)波浪形曲线 (8)一个方格胡乱画不规则线条 (9)不规则围合图形 (10)绘画不定型且所画图形棱角峥嵘。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Rosenthal,R. and Jacobson,L.)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 。 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于1951年曾经做过一个有关从众问题的实验 ,结果在测试人群中

文档评论(0)

ccx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