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体系结构.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 体系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T T P F T P S M T P T F T P D N S T e l n e t S N M P 21 23 25 53 69 161 TCP UDP 应用层 传输层 TCP和UDP都用端口(port)号来识别应用层实体,以便准确地把信息提交给上层对应的协议(进程)。 port 80 * TCP/IP的网际(网络)层 主要功能是把数据报通过最佳路径送到目的端。 寻址(IP地址)、路由选择、封包/拆包 网际层的核心协议——IP,提供了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服务(不保证送达,不保证序,不保证无错)。 传输前不需建立连接 提高了传输效率 网际层是网络转发节点(如路由器)上的最高层。 网络节点设备不需要传输层和应用层 * 网际层的其他重要协议: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传递控制消息 可达性测试 传送路由状态信息 超时通知 不可达通知 封装在IP中进行传输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为已知的IP地址确定相应的MAC地址 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为已知的MAC地址确定相应的IP地址 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多播组管理 * 网际层的四个主要协议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接口 网际层 ●IP ●ICMP ●ARP ●RARP TCP UDP 6 17 IP 传输层 网际层 IP分组中的协议域确定目的端的上层协议 * TCP/IP的网络接口层 没有定义任何实际协议,仅定义了网络接口 任何已有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和物理层协议都可以用来支持TCP/IP 典型的例子: Ethernet、Token Ring、HDHL、X.25、ATM 优点:适应性强、灵活 缺点:不能利用已存在的某些有用的功能 TCP/IP总是认为其下层是不可靠的(尽管可能已经足够可靠) * OSI/RM和TCP/IP相结合的5层结构——原理体系结构: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7 6 5 4 3 2 1 OSI/RM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接口层 网际层 TCP/IP PPP, HDLC, FDDI, Ethernet, 802.3, 802.5等等 TCP/IP支持 所有标准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 TCP/IP与OSI/RM的对应关系 * OSI与TCP/IP参考模型比较 相同点 以协议栈为基础 传输层之上的各层都是传输服务的用户,并且都是面向应用的用户。 不同点 OSI模型在前,协议在后,使得协议相对更加容易被替换为新的协议 ;TCP/IP模型在后,协议在前,模型不适合其他协议栈。 OSI模型的网络层同时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是传输层上只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TCP/IP模型的网际层上只有一种模式(即无连接通信),但是在传输层上同时支持两种通信模式。 * 五层参考模型 OSI与TCP/IP参考模型网络的评价 OSI参考模型与协议缺乏市场与商业动力,结构复杂,实现周期长,运行效率低,这是它没有能够达到预想的目标的重要原因。 TCP/IP参考模型在服务、接口与协议的概念区别上不是很清楚;TCP/IP参考模型不通用;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接口层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层次概念;TCP/IP参考模型没有区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五层网络参考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目的站,某一层只能识别由源站对等层封装的“信封”,而对于被封装在“信封”内部的“数据”仅仅是拆封后将其提交给上层,本层不作任何处理。 每一层只处理本层的协议头部! * 服务与协议之间的关系 * 两种服务 面向连接服务 在数据交换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当数据交换结束后,则应终止这个连接。 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三个阶段 。 无连接服务 是指两个实体在数据传输时动态地进行分配通信时所需的资源 。 * 两种服务的比较 Connection Oriented Connectionless 参考模式 电话系统 邮政系统 特点 静态分配资源;传输前需要建立连接 动态分配资源 可靠性 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无错、按序、无丢失/无重复 不能防止报文的损坏、失序、丢失和重复 对目的地址 的要求 仅在连接阶段需要完整的 目的地址 需要为每一个报文提供完 整

文档评论(0)

bigone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