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术新锐之杨立华:求索中的现代儒者.docVIP

北大学术新锐之杨立华:求索中的现代儒者.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大学术新锐之杨立华:求索中的现代儒者.doc

北大学术新锐之杨立华:求索中的现代儒者.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北大学术新锐之杨立华:求索中的现代儒者 -------------------------------------------------------------------------------- 日期: 2007-03-28 信息来源: 新闻网记者:陈凌隽 访问量: 2006年12月29日,电教313,哲学系05级本科生专业必修课《中国哲学史》进入最后一讲。整整一年的扎实备课与辛苦讲授,如今终于要画上一个句号,讲授这门课程的杨立华老师也生出了无限感慨。他在黑板上郑重抄下一首早年写下的诗,希望与同学共勉。大家也一如往常般认真的抄写,眼里却含有泪。诗的最后两句说,“惟期暗夜承薪火,不因微薄忘古今”。 日前,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研究室杨立华副教授。在交谈的整个过程中,他严肃而又不失淡然、温和。从早年的学术经历,到现在的哲学研究以及他对于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那些真诚而谨慎的思考……聆听他的叙述,有“如坐春风”之感,并让人不由自主地体察到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震撼。 从工学到儒学 只因挥之不去的儒者气质 “工科和我的自我预期相差太多。”本科阶段在浙江大学能源系攻读热能工程专业的杨老师谈到弃理转文的决定时,笑着回忆起自己在宁波北仑电厂的实习经历:每天要站在80多米高的未完成锅炉上看它的每个部分——“于是我就想,这个和我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一想到一辈子就在这样的生活里过,我就非常绝望。”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迷茫,然而真正促使杨老师做出选择的还是他骨子里的那种社会承担意识或者说难得的前儒者气质—— “那个年代商业化已经开始了,选择中哲,就意味着‘没有前途’,物质生活注定极度贫寒。如果没有一点社会承担意识,根本不会走到那上面去。”而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莫过于儒学思想。 当杨老师自身的前儒者气质遇到了儒家精神的优秀的文字表达时,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契合。“当时读了陈寅恪先生的《王观堂先生挽词》,他有典型的儒家精神,也带给我以儒学精神为主的审美趣味。” 在思想层面向儒学的自然转变过程中,杨老师也从一位工科本科生变成一名研究中国哲学的硕士生——他如愿师从陈来先生和许抗生先生进行深入的儒家哲学研读,从此正式开始了以儒学为主的哲学求索生涯。 渐渐地,在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同他身上那种儒者的气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他在“儒者”之路上不断前进——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追溯起来,杨老师的哲学起点并不复杂——一本蔡志忠的漫画《庄子》和两本介绍尼采和叔本华的小册子给了他一点偶然的哲学启发。他说,读到叔本华的“胃只是饥饿状态的现实化”时,他的心灵一下子受到了触动,感觉一下子进入了哲学的状态。 为什么选择中国哲学作为精神成长的核心滋养,而不是西方哲学?杨老师说:“中国的东西更能贴近人生。读书最主要的还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中哲能真正直指人心,给出答案。虽然开始读中国的东西半懂不懂,但是你读过了就不一样。”其实这关乎中哲的根本气质:一句话便能点明基本的方向,指点多于论证。“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是有方向感,读中哲的时候就会感到模模糊糊的贴近和温暖。”这种“贴近和温暖”也使得中国哲学化为一种鲜活的直接力量融进了杨老师的生命之中。 读研期间,陈来先生给了杨老师重要的指导。正是陈来先生开设的《儒家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让他真正地开始入门:那个学期陈来先生带着学生读《传习录》下,虽只读了100多条材料,但却教会了他们“怎么阅读”。从那以后,在整个研究生阶段,伴随着对经典中哲文本的反复咀嚼,杨老师不断深入贴近儒学的基本精神并改变着他自己的气质。“当时就是反复读熟几本书,翻到烂,然后再买新的,这是最重要的成长。精深的阅读受用最大。” 毕业留校之后,杨老师继续着这一过程。他并不把从事哲学看作一种外在于生命的职业,而是把为人和为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哲学首先是一种生活,以哲学为业,首先是选择一种生活道路。这种生活方式,可以是非常饱满的。”所以,他并不简单的把中哲研究看作知识性的积累,而是“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它们,同时作为一种道德性的进益。 回顾起自己的成长道路时,杨老师觉得自己的学术生涯充满了幸运——在走上学术道路之初就遇上了最好的老师,受到了最好的引导;然后又与一群志向高远、志趣不凡的朋友在共同进步中磨砺;现在又能够在自己敬畏的师长身边工作……一路走来,与对中国哲学精髓的不断深入探求相伴随的,是其个人在精神与气质上的成长。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张

文档评论(0)

mghkfg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