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批判地继承中国家庭育的传统
批判地继承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
??????????????????????????
??? 摘要 中華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民族,中国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就包含着有古老的家庭教育传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认真总结我国数千年来延续、积淀下来的家庭教育优秀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家庭教育的优秀传统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更加发扬光大,是建立中国特色家庭教育和中国特色家庭教育学的基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华主要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对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有十分明确的认识;十分重视教育方法的研究。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糟粕主要是:愚忠教育、愚孝教育、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教育。
??? 关键词:批判? 继承? 传统家庭教育
?
??? 中華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民族,中国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就包含着有古老的家庭教育传统。因此,研究我国的家庭教育,创建中国特色家庭教育学,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观点,认真总结我国数千年来延续、积淀下来的家庭教育优秀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家庭教育的优秀传统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更加发扬光大。
研究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华和糟粕,主要应从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入手。
???????????????? 一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华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华主要是以下方面。
??? (一)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这可以从著名学者、高层人物及民间流行的言论、做法上反映出来。
西周周公的《姬旦家训》,是至今可查到的我国最早的“家训”。姬旦,史称周公,是西周杰出的政治家,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成王(姬诵)的叔父和老师,是帮助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的开国元勋。周武王死后,其子姬诵(即后来的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周公在摄政期间,亲自担负起教育侄子成王和儿子伯禽的责任,并写下了《戒子伯禽》和《戒侄成王》两部家训(合称为《姬旦家训》)。《姬旦家训》的核心是教育成王和伯禽勤政爱民、谦恭自律、礼待贤才。
成王和伯禽都没有辜负周公的教导。在周公的精心教导下,成王成为一代明君,把西周建设成了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伯禽也把他的封地鲁国治理成为民风纯朴、农耕发展、社会文明的礼仪之邦。
经典著作《大学》,把搞好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提到了国家兴盛、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基础的高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齐家”,就是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正派的家风。
在《论语》中,孔子也有许多有关家庭教育的谈话。最著名的是记录他教育儿子孔鲤的一段: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③乎?’对曰:‘未也。尝独 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 《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宋代学者张家颐则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唐太宗不但是治国的明君,也是“齐家”的“明父”。晚年时 ,他预感自己余日不多,便认真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特别是隋朝的统治的成败经验,亲笔写下《帝范》十二篇,传授给太子李治(即后来的高宗)。他对李治说:“修身之法,治国之道都说在这本书里,我死时不用再作其他遗言了。”太宗在《帝范》中告诫太子:要建立一个国家,成功很艰难,破败却很容易;要保持一个稳固的帝位则更难,而要失去它却是很容易。你要千万爱惜,千万谨慎!李治遵从父教,即位后没有辜负父亲的教导,使唐朝继续得到很好的发展。
? 针对数千年的流行的“男管外”、“女管内”,妻子的任务是“相夫教子”、教育孩子的事是母亲的事的传统,宋人编写的《三字经》(作者有争议)公开提出:“养不教”是“父之过”。这就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不但是母亲的,也是父亲的。
清朝李西沤在《老学究语》中说:“不怕饥寒,怕无家教;惟有教子,最为重要。”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说:“吾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
1918年鲁迅先生在一本书看到一个故事:清朝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位老先生听了颇为诧异,不解地问:“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鲁迅先生看了后,在《随感录二十五》中写到:“儿童家庭教育与改造中国社会有密切联系。将来是子孙的时代,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20年后中国的情形;看20多岁的青年,——他们大抵有了孩子,尊为爹爹了,——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50年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