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目”字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共出现20次,其中用作动词的6次;“名”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共出现37次,其中用作动词的15次;近二分之一;“轻” 字在中学文言教材中共出现9次,其中用作动词的就有6次。 四、 看有没有派生词义的能力。 兼类词往往有固定的词义,因此,它就具有按词义引申规律派生新义的能力。如“履”以“踩踏”为基本义,又派生出“实行”、“执行”等义,如“处其位而不履其事”(《礼记?表记》)中的“履”就是“实行”的意思。而活用的名词的临时义则没有,也不可能有这种派生新义的能力。 谢谢观看! 学习动物精神 11、机智应变的猴子:工作的流程有时往往是一成不变的,新人的优势在于不了解既有的做法,而能创造出新的创意与点子。一味 地接受工作的交付, 只能学到工作方法 的皮毛,能思考应 变的人,才会学到 方法的精髓。 学习动物精神 12、善解人意的海豚:常常问自己:我是主管该怎么办才能有助于更好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在工作上善解人意, 会减轻主管、共 事者的负担,也 让你更具人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2、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兄弟。《礼记·礼运》 3、是以君子远庖厨。《孟子·梁惠王上》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上》 名词的使动用法 1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使异姓立国) 2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也。《左传》(使白骨生肉)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1、以贤勇知(礼记·礼运) 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 3、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4、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动词,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3、不如吾闻而乐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四)名词用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通常也活用为状语,用来表示比喻、多带人的态度、处所或工具或依据。 1、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 2、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视之。《史记·项羽本纪》 4、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5、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上》 6、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7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胜吴广起义》 (五)动词用作状语 1 争割地而赂秦。 《贾谊·过秦论》 2夜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 兼类词 一 兼类词的定义 所谓兼类词,是指某些在一般语言环境中经常分属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类而意义密切相关的词。 二 兼类词的两个特点 (一)经常性和稳定性,即同一个词的每一类用法和意义在古汉语书面语中出现的颇率都很高,已被人们约定俗成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并且作为一个正式的固定义项被收进了一般的辞书中。 (二)同一词的不同词类之间在意义上必须有着紧密的联系。词的兼类现象,实际上反映了词类所标志的客观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以“事”为例 1、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公孙丑上》 2、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腾文公上》 3、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万章上》 4、今日之事,军事也。《离妻下》 5、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万章上》 6、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父母。《告子下》 7、君子之事君也。《告子下》 兼类词的产生 (一)由于词义引申而产生的兼类,如“荫”本为“树荫”,名词,《荀子·劝学》:“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因为树荫有遮蔽、保护作用,所以引申为一般的庇护,从名词变成了动词。将:由“携带”(亦非本义)引申为“率领”,再引申为“将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欲将孙膑”的“将”是引申义“率领”;利:刀刃锋利,引申为“顺利”,引申为“利益”,《墨子·非攻》“以亏人自利也”的“利”是引申义“得好处”。都:大邑 ,引申为“国都” ,扬雄《解嘲》“都于洛阳”的“都”是引申义“定都”;此外 ,“都”还有“聚集”义,由此义又引申为“总”, 再引申为“全”,作为副词的“全”是相当后起的意义。 。(二)由临时性活用变成经常性使用 , 从而形成兼类词。如“目” 本是名词,《左传》中“目”出现16次,只有一次可以解为动词义“看”,《宣公十二年》:“目于眢井而拯之。”再参考《吕氏春秋》、《韩非子》等文献资料中“目”的动词用法也相对较少的情况,“目”的动词用法在先秦视为名词活用比较妥当。到了汉代,比如《史记》中“目”的动词用例多起来,并固定为“注视”和“使眼色”的义项,这时我们应把它处理为兼类。 ? (三)、词的功能出现分化。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