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古典文献标点3.ppt

  1. 1、本文档共10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古典文献的标点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成因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第四节 古籍标点方法举要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标点,古代又叫句读,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古籍绝大部分没有标点符号,标点古籍是训练阅读能力的传统方法。考察一个人对古代文本的解读正确与否,看他的标点便可知道。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古人读书,一般是不加标点符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第一,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②和口语一致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第二,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 《易经》 ②口耳相授流传 《诗经》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第三,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②多虚词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③节奏鲜明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 ④押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②崇古之风 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1、古人著书习惯与句读的特点及其发展。 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断句,读书时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汉人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已提及“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之语。 宋人毛晃、毛居正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四:“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讽咏谓之‘读’。”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古代句读起源甚早,《春秋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古人读书基本功之一即明句读。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断句绝即句读。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古人很早就有探讨句读之问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东汉许慎记录了句读符号,《说文解字》亅部:“乚,钩识也,从反亅。”音jué。又,丶部:“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也。”音zhǔ。 古书一般虽不加句读,但不少重要著作都有注释。附于原书的注释往往置于断句处,给阅读提供了方便。如《孟子》(朱熹集注):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此外,古文中的判断句、叙述句、疑问句等均有一些较为固定的句式,常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助词也能为人们读书断句创造条件。但总的说来,为古书句读还是有相当困难。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已出现“标点”一词,《宋史·何基传》称:“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认为:“当时的所谓标点,必然是除句读外,还有符号。‘点’是指句读说的;至于‘标’,只是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忆。有了这种符号,书中要义,便可一望而知。传中所说‘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道理便在这里。”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明清刻书用句读符号较前代又有较大发展。王念孙著《广雅疏证》,用“丶”号作句读,王引之著《经义述闻》,用“。”作句读,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胡克家刻《文选》均有句读。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另外,突破了经部、子部的范围,集部特别是戏剧、小说出现了不少句读本,且有各种句读符号。 古人对句读的不断探索,为新式标点符号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2、现代标点的渊源与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人们酝酿尝试新式标点。胡适于1916年1月出版之《科学》上发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又于1918年9月《新青年》上发表《论句读符号》。 1920年颁布了由马玉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六人提议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订案)》,此议案为新式标点符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古代句读主要在断句,新式标点符号增加了标明语气、某些词的性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花千骨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