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公司治理学新兴学科的诞生
公司治理学 李维安 主 编 任课教师 李维安 第一章 公司治理学:新兴学科的诞生 学习目的 关键词 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与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 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与内涵 第三节 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复习思考题 案例讨论题:美国IBM公司的兴衰: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一章 公司治理学:新兴学科的诞生 学习目的 1.了解企业制度演进的脉络与公司制企业的特征; 2.把握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学科性质、特点与研究方法。 3.理解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和国内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4.明确公司治理理论的历史发展线索; 关键词 古典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制企业 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 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与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一、企业制度的演进 二、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一 、企业制度演进 二、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股权结构的分散化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 伯利和米恩斯 第二节 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与内涵 一、国内外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主题 (1)国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 (2)国内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 (一) 国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 如何控制公司经理人员行为以保护股东利益 人们普遍对经理人员与日俱增的高报酬感到不满 股东诉讼事件大量增加 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增大 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恶意收购中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 (2)国内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 国内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围绕两个主题展开: 主题1:治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管理者腐败问题。 主题2: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化改造。 经理人员腐败的表现形式 1、在职消费膨胀; 2、侵占和转移企业资产; 3、信息披露不规范,报喜不报忧,对重大经营活动不做出应有的解释 ; 4、经营行为围绕着个人眼前的成绩、地位和利益展开; 5、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工资、奖金、集体福利等收入增长过快,侵占企业利润 ; 6、财务关系透明度低,甚至搞“黑箱操作” ; 7、置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于不顾,搞不分红或少分红,大量拖欠债务; 8、抵制兼并重组。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化改造 政策层面:《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研究关注的重点:随着研究的深化,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两个焦点问题上。一是国有企业公司化后,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力如何分配与制衡;二是国有企业公司化后如何处理新老“三会”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 概念的引入 二、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 (一) 国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二) 国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三)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 (一) 国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综合而言,西方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主要是围绕着控制和监督经理人员行为以保护股东利益、保护包括股东在内的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两个主题展开的。 1、围绕着控制和监督经理人员行为的界定 (1) 股东、董事和经理关系论。马克·J·洛(1999) (2) 控制经营管理者论。斯利佛和魏斯尼(1997) (3) 对经营者激励论。梅耶(1994) 2、围绕着保护股东利益的界定 (1) 控制所有者、董事和经理论。普罗兹(1998) (2) 利益相关者控制经营管理者论。希克(1993) (3) 管理人员对利益相关者责任论。布莱尔(1999) (4) 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论。 狭义:钱颖一(1999) 广义:科克兰和沃特克、李普顿 (二) 国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1) 公司内部权力机构相互制衡论。 吴敬琏(1996) (2) 企业所有权与公司治理结构等同论。 张维迎(1996) (3) 保护所有者利益,监督激励经营者论。 周小川(1999) (4) 公司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论。 杨瑞龙(1998) (三)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虽然对公司治理给出了多种解释,但还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是把公司治理的目的理解为相互制衡,而忽视了科学决策。二是只关注公司治理结构,而忽视了公司治理机制。 要准确地把握公司治理的内涵,必须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观念转变。一是从相互制衡转向科学决策;二是从公司治理结构转向公司治理机制。 所谓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