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 序
自传说中的“伏羲制九针”至《黄帝内经》之成书,历经数千载,故展现在该书中有关针刺之独特理论亦势必更加完善,乃至迄今仍为人们所尊崇和效法。遗憾的是该书中“览观杂学,及于比类”(《素问·示从容论篇》)之法则,却被近人所忽视,而一味去追求方脉之辨证,致使“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及“凡刺之道,毕于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灵枢·终始》)等,寓援物比类于其中,为针家所应遵循之理论,几近湮没,而辨证分型却愈益纷繁,且又不予综合,亦即未能做到“杂之毫毛,浑束为一” (《灵枢·外揣》),故而也难使“用针稀疏”(《灵枢·官能》)。
辨证,始于仲景。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以平脉辨证而格物致知,设六经及脏腑等病脉证并治,以论疾病,固属撰用了《素问》《九卷》及《八十一难》等方技,并运用了经络腑腧,但毕竟是侧重于方脉之著述,而其辨证论治也主要是为了因证下药,而药又各有其性味与君臣佐使之别。针刺乃用针通过经穴而调整经气,即“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素问·刺节真邪论篇》),“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终始》)。因之与辨证论治,对症下药,绝不完全等同。《素问·示从容论篇》 :“夫圣人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及《灵枢·官能》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和《素问·移精变气论篇》之“治之极于一”等杂合《周易》及《老子》哲学之论断,以及古代医家之临床实践,就足资证明其不同。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之扁鹊治虢太子尸厥,“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1959年,中华书局校点本)《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之华佗,“其疗疾……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 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1959年,中华书局校点本) 《针炙甲乙经》:“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五指掣不可屈伸,腕骨主之”等,用针稀疏之例,莫不皆然。有鉴于此,本人不揣简陋,将业医四十年来,遵循《黄帝内经》等论述,应用援物比类法临床之验案,以及对刺法、得气及腧穴取法之浅薄体会,整理成册,谨供前辈及同道批评指正。
内 容 提 要
本书乃作者根据《黄帝内经》“览观杂学,及于比类”等论述,结合四十年的临床经验,用援物比类之法,选用太溪、昆仑,腕骨等少数腧穴,治疗包括中风,痿痱等八十余种杂病之验案,还附带论述了针刺补泻及手法,针刺得气和腧穴定位等,可作为临床各级医师、大专院校师生、针灸爱好者的参考书。
一、援物比类应用太溪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腧”。
《针灸大成》:“太溪(一名吕细),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足少阴肾脉所注为腧土。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痃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脊,伤寒手足厥冷”。
于兹可见十二原以及肾原太溪之功用,若援物比类,将“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其下者,并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渗诸络而温肌肉”(《灵枢·逆顺肥瘦》)等理论参合,则太溪之治疗范围,势必更加广泛。
盖中医自有方技以来,至仲景为《伤寒杂病论》 ,以平脉辨证而格物致知,设六经及脏腑等病脉证并治,以论疾病,始见辨证一词。其法,为中医之发展,做出极大贡献而为后世之楷模。惟仲景为该书,虽撰用了《素问》《九卷》及《八十一难》等方技,并运用了经络腑腧,但总属侧重方脉之著作,于针刺则较少论及,而针灸又毕竟有其“凡刺之理,经脉为始”[1],及“凡刺之道,毕于终始”[2]等法则,而终始又必以经脉为纪。因而《灵枢·终始》指出:“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此等论述皆为针灸临床所必须遵循之根本法则。不然,象十二经是动及六阳之手阳明是主津,足阳明是主血,手太阳是主液,足太阳是主筋,手少阳是主气,足少阳是主骨及其所生病,以及开、阖、枢失司等,寓援物比类于其中之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则难以方脉辨证概括或取代。因此,“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等理论,亦皆为用针者所不可或缺之方法。兹援引《素问·示从容论篇》之例以说明之,“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