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忠孝观念.ppt

第三专题: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文传系:肖捷飞 郭娜 刘武 郭可欣 本章内容 一、 忠的涵义 二、 中国古代社会对忠的认识 (一) 先秦诸子观念:“忠”的萌芽 (二) 汉代“王道三纲”:“忠”的确定 (三) 宋代理学:“忠”的极致 三、 中国近代社会对忠的认识 一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二)? 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 四、 中国现代社会对忠的认识 (一)?热爱本职、忠于职守 (二)?心怀信仰,忠于信念 (三)?心系人民,忠于祖国 五、 西方社会对忠的认识? (一)? 西方圣哲对“忠”的理解 (二)? 西方文化中的忠烈英雄 一、 忠的涵义 “忠”是我国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产生于我国传统家族道德观念“孝”之后。 (1)忠产生的历史背景 (2)忠的涵义 (3)忠的延伸 (1)忠产生的历史背景 “孝”表现为晚辈的对长辈的家长、祖宗的尊敬、服从和祈求。在宗族祖宗崇拜的原始氏族社会,“孝”起到了维护国家秩序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作用。 (1)忠产生的历史背景 但是随着社会制度演变和宗族祖宗崇拜的淡化,“孝”逐步从对宗室、君主的政治义务演变为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和家族情感,所以到了春秋时期,一个维护诸侯于天子、人民与君王的政治关系的“忠”观念便出现了。 (2)忠的涵义 “忠”最重要的涵义: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忠于社稷 在大多数情况下,忠于君主也就是忠于这个君主统治的国家,那么忠于君主也就是忠于国家、忠于社稷,因为君主就代表着社稷。 忠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观念,包含着一个看似统一其实比较矛盾的综合体:但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改朝换代频繁,国家具有不稳定性,与其说是忠于国家,不如说是忠于某个朝代的君主。 南宋民族英雄、爱国将领文天祥菜市口慷慨就义,其忠心耿耿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民族气节为后世所称赞,但是文天祥所忠诚地是他受之于君恩,食之于国家俸禄的南宋王朝和南宋皇帝。 一般情况下,君主集权专制越强、社会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时期,君王能够控制历史局势,更能通过政治文化教育控制人们思想,那么,忠君就往往排在第一位置,其次才是忠于国家民族。但是在君权不稳、朝廷更迭、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帝王不能控制政治局面和意识形态时,忠于国家民族放在第一位,而忠君列于后面。 生活于五代十国时期被史上称为“历事四姓十君”的的臣子冯道。冯道,生活于君权更迭、朝廷动荡的时期,他最开始在后唐为相,后来晋灭了唐,又在晋为相;契丹灭了晋,他又在契丹作太傅;契丹北迁,他又在汉作太师;周灭汉以后,他又作为太师和中书令。他历经四个朝代十个帝王,仍然从容不迫,毫不尴尬,因为他以“忠于国家”、以安养民为首要理念。显然,在政权更迭频繁、动荡的社会里,忠于国家比忠于君主更为重要。 忠其次的涵义: “忠”还是一种修为,是为人真诚不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忠诚。 《昭公十二年》所记载:“外内倡和为忠”。外,指人外在的容貌仪态,言行举止,内指内心;此句话意思是指内心所想与外在表现一致,表里如一,就是忠。 孔子云:“与人谋而不忠乎?”强调的就是为朋友做事要尽心尽义。 (3)忠的延伸 到了现代社会,“忠”的涵义更加广泛起来: 为人:真诚、忠诚,要忠君爱国; 社会家庭关系:夫妻忠贞、和睦,家庭美满 社会职业: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积极进取,勇于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 更重要的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派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美德的体现,忠于党派是我国现代儿女信仰和价值追求的体现。 二、 中国古代社会对忠的认识 (一) 先秦诸子观念:“忠”的萌芽 (二) 汉代“王道三纲”:“忠”的确定 (三) 宋代理学:“忠”的极致 (一) 先秦诸子观念:“忠”的萌芽 “忠”是较晚出现的政治道德观念,甚至晚于“孝”观念的出现。在甲骨文、金文中没有“忠”字,在先秦早期文献,如《易经》、《诗经》、《尚书》等也没有。据后来学者考证, “忠”大概形成于春秋时期。 1、最早对“忠”做出明确解释的是《左传》 《左传》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忠”理念的涵义,代表了春秋时期“忠”的思想,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 一是“上思利民”; 二是忠于国家,忠于社稷; 三是表里如一,真诚无欺。 一是“上思利民” “上思利民”,就是要求君主对臣民谋取福利。 《庄公九年》“曹刿论战”这则史料中,曹刿认为,鲁庄公虽不能对狱事了如指掌,但在判断监狱狱案件时,以己心度人心,这就是“思利民”的表现,属于“忠”范畴。“思利民”是是君主对臣下百姓的忠,是一种职责。 二是忠于国家,忠于社稷 那作为臣子老百姓怎么做才叫“忠”呢? 《僖公九年》中记载大夫荀息与晋献公的一番问答:“公曰:何谓忠贞? 对曰: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意思是说:竭尽全力地去做有利于公家的事情就是忠。 《昭公元年》中所记载的“临患不忘国,忠也”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