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七章孟子分解.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孟子(Mencius) 第一节 性善论(重点) 第二节 仁政学说 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难点) (本讲按照内在逻辑将第一节与第二节合二为一) 第一、三节 性善论与人格修养论 一、孟子人性论之含义与性质 孟子人性论是先验的性善论,它是在批判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成为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1、告子的人性论 告子的人性论是从人的生物本性或生理本能角度讲的。告子提出“生之为性”,具体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并进一步以水喻性:“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两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同上 他认为善不善不是先天的或固有的,而是由后天引导所形成的。 2、孟子的人性论含义与性质 在孟子看来,“生之谓性”会抹杀人之性与牛之性、犬之性的差别,他认为人性就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东西。“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那么这“几希”的东西是什么呢?孟子指的是人的社会性,即人的道德本性,也就是“仁心”或“忍人之心”。他继承《中庸》“仁者,人也”的提法,认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下》)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他在这里实际上把“仁”作为“人之异于禽兽”的规定性,最终把人性归结为“人道”。 孟子也以水喻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同上 尽管他把人性解释为社会性的道德本性,他同样认为人性是先天的、固有的。 二、孟子人性论的基本内容 孟子人性论的核心是良知说 1、良知的含义 所谓良知,就是人人生来都具有的一种善性。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孟子·尽心上》) 2、良知良能的表现 孟子把它们的内涵具体化为四心,认为人人生来都有。 (1)四心 恻隐之心(又称不忍人之心、同情心)——仁;羞恶之心(羞耻心、厌恶心)——义 ;恭敬之心(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智 (3)良知的性质 现在客观地来分析,在这种情景下,不能排除可能有见死不救的人,甚至有可能有幸灾乐祸的人,但肯定会有很多很多的人产生孟子讲的那种“不忍人之心”的心理反应。因此,孟子所讲的良知,的确是存在的。并且有很大的普遍性。 然而,良知并非来自先天而“我固有之”。在我们看来,孟子所谓的良知,实质上是道德潜意识的表现。 它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是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心理和感情。其中从其动物祖先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成分或因素极为有限,并且处于从属的地位。人的族类是如此,个体良知的形成也要在其心理结构中有一个积淀过程。 3、良知良能的形成与实现 孟子所谓良知良能是“不虑而知”和“不学而能”的,只能说明良知的形成过程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如果认为是“天之所与”(先天的),那就又回到了告子的“生之谓性”。 (1)四心与四德的关系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四德(仁义礼智)的萌芽开端; 四心是自发的无意识的道德心理与情感,属于本心,是内隐的; 而四德是自觉的、有意识的道德概念与规范,超越本心,是外显得的。 (2)四心与四德关系的的实质 从“四心”到“四德”的过程,实际上提出了人的心性修养的问题。孟子的良知说,主要是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心性修养。他认为一个人若能自觉地认识到这种萌芽,并自觉地进行扩充,就会成为有道的君子,以至圣人。相反,如果不能发现这种萌芽,把它丢掉,抛弃了,或不能进行扩充,那就成为小人、恶人、将不配做一个真正的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残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 三、心性修养论(人格修养论) 孟子把人的心性修养分为发现良知与扩充良知两个阶段或过程。“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立命”(《尽心上》)这是说人们要穷尽其心去寻找、去挖掘。那样从其心中就发现了自己固有的善性,发现了固有的善性便会明自这是天赋良知,即“天之所与我者”。 仁义礼智是天赋予人的本性,充分扩张善心,就能体知这 一本性,也就可以体验天道,懂得天命。保持本心,培养本性,才能事奉上天。无论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们都悉心修养身心,善待天命,这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孟子把心、性、天统—了起来。“天”是人的善性的终极根据。 1、良知发现——尽心知性 (1)寡欲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文档评论(0)

yy5589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