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科学》考试复习提纲及题库.doc

《中医针灸科学》考试复习提纲及题库.doc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针灸科学》考试复习提纲 论述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起源于中国。 在一万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阴暗潮湿山洞的祖先,与野兽搏斗过程中,难免发生风湿和伤痛,他们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会用物去揉按、捶击痛处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或放出一些血液以缓解疼痛,这样就逐步创造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我国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至秦汉时期,针具已由石针、骨针、竹针而逐步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具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 灸法产生于火的使用之后。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起初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后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通过对比总结,发现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于是定型于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试论针灸学对世界学发展的影响 针灸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东传朝鲜、日本等国,13世纪以前,通过丝绸之路逐渐西行,传到西亚等地,对当时的阿拉伯医学发展产生了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针灸热。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中岛宏宣布: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通行的一门新的医学学科。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于1984年8月在北京成立,1987年11月在中国举行了成立大会。传统的中国针灸疗法已经走向世界。 3、阐述经络的含义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何谓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即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论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学说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与我国针灸、按摩、气功等独特医疗保健方法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经络理论早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记载,在此之前,则有近年出土的古帛书和古简书《脉书》所载的“十一脉”等;之后,则有《针灸甲乙经》等书结合腧穴作了全面的论述;近代研究资料也很丰富。 经络系统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浮络、孙络。 何谓经气 即运行于经络中的气,不但指经脉的运行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足阳明胃经行身之前,在胸部距中4寸,在腹部距中2寸。足太阳膀胱经行身之后,在背部有二条分支,其一距中1.5寸,其二距中3.0寸。足少阴肾经走行为距胸中线2寸,距腹中线0.5寸。足太阴脾经走行为距胸中线6寸,距腹中线4寸。(一)说明病理变化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病邪可由皮部→络脉→经脉→脏腑传变。它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会出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二)指导临床辨证归经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属络的脏腑,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临床上亦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俯,进行辨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关。(三)指导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局部取穴和远部取穴相结合。如《四总穴歌》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典范。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皮内埋针进行治疗,如胃脘痛可用皮肤针叩刺中脘、胃腧穴,也可在该穴皮内埋针;经络瘀滞、气血痹阻,可刺其络脉出血进行治疗,如目赤肿痛刺太阳穴出血,软组织挫伤在其损伤局部刺络拔罐等;经筋疾患,多因疾病在筋膜肌肉,表现为拘挛强直、驰缓,可以“以痛为腧”取其局部痛点或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至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胸骨上窝(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脐中至曲骨(耻骨联合上缘)两乳头之间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肩峰缘至后正中线腋前、后纹头至

文档评论(0)

贪玩蓝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