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报1129日(45期).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计算机报1129日(45期)

从平台竞争到人际关系竞争 记者:马文方 本月中旬,社交网络服务公司Facebook推出邮件服务,从而让这一古董级的互联网应用再次震撼业界。Google近期为所有员工提薪10%,甚至拿出600万美元的股权激励拦截准备跳槽到Facebook的工程师。Google犯得着花这么大的力气防范Facebook吗,Google的举动是否有些“防卫过度”? Google可是玩邮件服务的老手。曾经微软将其免费的邮件服务Hotmail的容量降低到2MB,新浪也把免费邮箱的容量从5MB降低到2MB,但Google却逆势而动,推出GB级免费邮件服务Gmail。Gmail不仅为当时名气不大的Google扬了名,而且还把拢住的大量用户转化为广告的读者——在Gmail邮件旁边罗列广告链接。 近两年来,Google不断地往Gmail中注入新的功能,如Gtalk聊天功能,甚至免费的电话。此外,Google还于去年底推出了个人通信和协作服务Google Wave。Google向社交网络服务方向的努力显而易见,但是,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今年8月,Google宣布放弃Wave。再看Facebook,刚刚宣布推出邮件服务,马上就在网页上取消了Gmail链接图标。 为什么Google从邮件服务走向社交网络服务那么难,而Facebook从社交网络迈向邮件服务却令Google惊慌起来? 近期腾讯和360之争给出了Google惊慌的答案。如同Google凭借免费让Gmail普及起来一样,360同样采用免费策略让其用户规模达到3亿。但是在腾讯今年5月将QQ医生升级为QQ电脑管家,显露出进军安全服务领域后,面对在安全方面还有些稚嫩的对手,久经安全沙场的360却大惊失色。原因很简单,尽管360拥有3亿用户,但相互之间没有关联,而腾讯不仅注册用户远远超过360,而且用户之间都被一张强大的社交网络牢牢地黏着。蚂蚁之所以能成为雄兵,不仅在于数量之大,更在于利益一致。所以,当腾讯要求QQ用户在腾讯和360之间进行选择时,QQ用户当然会奋不顾身(放弃360免费的安全服务)地站到承载着自己社会关系网的QQ一边。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产品竞争,到后来以PC为代表的平台竞争。微软和英特尔之所以成为PC市场两个最大的赢家,就是因为这两家公司确立了PC的软硬件平台标准;如今,苹果的iPhone之所以不惧Google的Android和微软Phone 7的竞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的拥有众多应用的网上商店,苹果将竞争提升到生态环境上。而未来的竞争则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竞争。 看来“一流公司卖标准、二流公司卖技术、三流公司卖产品”这句话,应该改改了。 移动终端市场将长期混沌 记者:刘洪宇 11月24日,在iPad起家的美国本土,Acer推出5款平板电脑,挑战味儿浓烈。几年前,它曾投资过平板电脑市场,怎奈时势没成就当时的Acer和竞争者,这一次Acer是卷土重来。 黑莓也明确表示出进军意向,在9月底召开的黑莓2010开发者大会上,RIM展示首款黑莓平板电脑,其硬件配置超过iPad,价格却更低。 Acer和黑莓只是群攻的两个代表而已。试图复制甚至超越iPad奇迹之风盛行。太多经营消费电子、PC、手机的厂商甚至运营商,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相安无事,现在却打起了不同程度的遭遇战。 鲜明的交集让一切似乎明朗化,移动互联网时代,会由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一统移动终端的天下吗?笔者以为未必,移动终端市场还将长期处于复杂的、难以预测的混沌状态。 回顾历史有助于预判未来,不妨翻翻“黄历”。智能手机此前之所以未普及,与网络、应用、价格等因素相关,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主要锁定商务用户,主打细分市场,消费群体过于单一;平板电脑连连遇冷的重要原因则是它完全复制了PC路线,这在当时以加快普及为主,换机潮并未明显到来情况下显得过于另类,造型虽一时吸引眼球,应用却与传统电脑雷同,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 苹果的创举在于,用iPhone将智能手机与消费化趋势结合在了一起,之后又用一种“消费内容”而非“创建内容”的独特使用模式,借iPad辟出一条新路。这样的出击方式与个性化、移动化的互联网趋势是相得益彰的。 但苹果不是最早尝试的。在大卖特卖的上网本(10英寸)出现之前,英特尔曾与微软联合推动UMPC(7英寸),后来又主导发展MID(5英寸),一时热炒但未获普及。但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失败,而是一种有益尝试。用户买不买账完全取决于体验如何,他们才真正拥有决定一类产品是否有生命力的权利。而用户需求既需要挖掘,又需要培养和教育,这将是长期深入交互的过程。早期的尝试为后来衍生出的成功产品类别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当前流行的,还是将来可能出现的新移动终端,都要由用户使用来决定其生存状态,最终以产品

文档评论(0)

yasou51113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