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玑后的汪谱史话.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汪玑后的汪谱史话

汪玑后的汪谱史话 乾隆四十年,中华汪氏宗族史上一项浩大的工程一一《汪氏通宗世谱》(以下简称《世谱》)编纂告竣。该谱共收集越国公汪华、开国公汪铁佛后裔700余派,涉及7省1市31个地区67县830余村庄,涵盖范围之广,参修宗支之繁,录入人口之多,都是空前浩大、无与伦比的。 周威烈王一十三年戊辰(公元前413年),五世祖嵩公仕鲁至中大夫,因功受诏,上呈谱表,始有汪氏最早家乘;至汉末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南渡后始详;晋淮安侯旭公为配合朝廷选举,“谨治旧谱”(《汪氏通宗世谱·晋淮安侯汪旭上谱表》)——《汪氏大宗血脉谱》为官府提供“簿状谱牒”;唐贞观间,华公“上奉明诏”(《汪氏通宗世谱·唐白渠府统军汪华上谱表》)重编汪氏宗谱;唐开元五年芬公续修汪氏宗谱。由于当时人口较少,历届所修俱为总谱。嗣后,汪氏人口激增,族丁星散,合修难为功,一些汪氏族彦如宋应辰公、立信公,元松寿公等另辟蹊径,以本支为中心,近则详之,远则疏之,创造性地修成汪氏支谱。 然而,有识之士往往不安于汪氏家族各立门户、肢解破碎之状,尝试编修统宗世谱。如大明一朝,汪氏族人曾数度实践,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是“明初春坊、蓉峰、仲鲁公集诸谱以纂其成”;二是“隆庆时婺畈族别驾湘公偕吾休西门嘉宾公续著统谱”(清·汪玑《汪氏通宗世谱》序言《重修校正通宗谱序》),而隆庆谱则是清代汪玑、汪嘉祺等编纂《世谱》的母本。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玑公“承先严命,奉宪暨诸彦公举,校修通谱”(清·汪玑《汪氏通宗世谱》序言《遵饬改正通谱后序》),至乾隆四十年乙未,“七经寒暑始竣迄”。尽管因各种原因于乾隆五十二年重新刊布,但这次修谱,意义非凡:一是实现了时空的穿越,“不啻聚数百十世之祖孙父子于一堂,合数千百里之支派宗族欲一室。”二是重温了一体之亲,“呼吸相通,笑语若接,使吾汪之代远而迹疏者得是谱而按之,自不至相视如途人”。 清代是奠定近、现代谱牒的重要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充分发挥宗族管理社会秩序的功能,仿明朝颁布“圣谕六言”,提倡以孝治天下;康熙九年重新颁布“上谕十六条”,大力提倡民间修谱。至此,全国没有不修谱的家族,也没有家族不修谱。汪玑在清初全国遍修支谱的情势下独具慧眼,编成《世谱》,大功于天下汪氏宗亲。 汪姓人口唐宋时在徽州得到长足发展,形成“十姓九汪”的局面,并播迁于浙西、赣东,明初随着瓦屑坝移民潮大量迁入江淮地区,在安庆府形成汪姓人口的次中心。另有大量人口迁入湖北,使得该省超过浙、赣成为仅次于安徽的汪姓人口大省。《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将湖广填四川移民推向高潮,湖北、江西大量汪姓人至嘉庆末持续100多年陆续迁入四川。同时安庆府汪姓人也大量迁往陕西、河南。由于乾隆时期百姓陷于迁徙未能完全定居,加上当时交通、通讯条件限制,所以汪玑《世谱》所收宗支和范围都远远不能反映汪姓人口分布的真实状况。玑公对此也是直言不讳:“尚有遥远未及趋赴,及已经邀集不到者”(清·汪玑《汪氏通宗世谱》序言《遵饬改正通谱后序》)。如安庆地区怀宁、潜山、太湖等县清初时各有汪氏二十余支,桐城(含今枞阳、安庆市宜秀区)有三十余支,《世谱》仅收录七支;湖北、河北、陕西、上海是汪姓除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外的主要集聚地,各省市仅收录一、两支。 一晃将近两个半世纪,越、开二公后裔呈爆炸式发展,目前约500万,其迁徒地域不仅遍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而且向海外发展者不知凡几。其间悲欢离合、兴亡更替自不必说,仅汪姓人崇善孝道、敬祖收族、编修家谱的传统未偿少殆。然而,玑公后汪氏是如何发展和修谱的呢?还有大量未录入《世谱》的宗支又是如何演绎宗族史的呢?梳理乾隆四十年来238年间的修谱情况,则有以下四类:无谱者思创修宗谱,有谱者思续修宗谱,支众者思修汇谱,虑远者思修总谱。可以说,编修统宗世谱,一直是汪姓人的梦想和追求。 兵乱族散与另起炉灶 玑公《世谱》刊行于世,只是汪姓社会发展的一个段落,自此终有清一代,汪姓人始终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我国社会的矛盾,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三股移民浪潮在清末愈演愈烈,并持续到民国。这些移民运动是全国所有姓氏人口的大洗牌,也是汪姓陆续分布于全国各省市的重要时期,其中下南洋移民潮中还有不少汪姓人走出国门,融入东南亚。清末各地小规模移民也是层出不穷,如安庆府民此间陆续迁往周边如铜陵、芜湖、滁州、合肥、六安、池州、徽州地区,其中迁往池州地区的最多。浙江是汪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汪姓“浙江师爷”分别赴安徽、湖南、江西、广东等地充任幕僚也促进了汪姓外迁,如广东著名的汪兆铭家族就是从浙江山阴迁去的。这些迁出的汪姓人和原居地汪姓人一样,都在从事着自己认为应该坚守的东西——编修家谱。这期间的家谱非常多,主要藏于民间,上海家谱中心编纂的汪氏宗谱目录只有25部,如:乾隆四十八年《汪氏义门校正世谱》,道光九年汪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