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针灸治疗学泄泻精读.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治疗学 --泄泻 主讲人:梁振新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学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治疗 其他疗法 按语 本节内容为1个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泄泻的定义、其他疗法; 2.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 3.掌握泄泻的辨证治疗。 教学重点: 掌握泄泻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 一、概述 (一)、定义: 泄泻是由于外感时邪,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脾失健运,引起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泻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释义①主症:大便清稀 ②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 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为泻。 ﹙二﹚历史沿革 ①《内经》称本病证为“wù鹜溏”、“sūn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指出“湿胜则濡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认识到泄泻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这些理论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②《金匮要赂·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病,而对泄泻的论述概括为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之法。 ③《三团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从三因学说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泄泻的病因病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④《景岳全书·泄泻》说:“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此为分利法治疗泄泻的最早记载。 ⑤《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而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亦为临床所证实。 治泻九法——《医宗必读》 1、淡渗:利小便而实大便(初期腹泻,使水邪湿邪从小便而去)——车前、茯苓、泽泻、猪苓、西瓜等; 2、升提:升阳除湿法,用于脾虚湿盛(使脾气得升)——升麻、柴胡等; 3、清凉:用苦寒药物治疗热性泄泻——葛根、黄芩、黄连等; 4、疏利:瘀血伤络而致的泄泻(通因通用)——少腹逐瘀汤; 5、甘缓:急则缓急,以甘性药缓其挛急——甘 草、山药、人参等; 6、酸收:散者收之,以酸性药物得到收敛作用——白芍、五味子、乌梅等; 7、燥脾:健脾,虚则补之,脾虚湿盛者——白术、苍术等; 8、温肾:脾虚及肾,命门火衰,阴寒极盛——肉蔻、补骨脂、 吴茱萸等; 9、固涩:用涩肠的药物治疗滑泄不止——诃子、赤石脂等。  ﹙三﹚相关西医 本病与现代医学的腹泻含义相同,可分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凡消化系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所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吸收不良综合征等,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二、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寒湿困脾、湿热 滞肠 饮食所伤 碍胃滞脾、食湿相混 情志失调 肝气犯脾、 脾胃虚弱 病后体虚 肾阳虚衰、中焦虚寒 禀赋不足 三、辨证治疗 辨证 治则 处方 方义 操作 (一)辨证 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如水样为特征。多伴腹胀痛、肠鸣等症状。急性泄泻发病势急,病程短,便次与数量显著增多;慢性泄泻发病势缓,病程较长,或由急性转变而来,泻下次数较少。 (一)辨证 1、寒湿困脾:腹痛肠鸣,大便清稀或如水样,畏寒食少,苔白滑,脉濡缓,或兼恶寒发热。 2、肠腑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大便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濡数。 3、食滞胃肠:腹胀满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嗳腐酸臭,纳呆,舌苔垢或腻,脉滑、 (一)辨证 4、肝郁乘脾: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绪不畅而发,泻后痛缓,矢气频作,舌红苔薄白,脉弦。 5、脾胃虚弱: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6、肾阳亏虚:晨起腹部微痛,肠鸣即泻,泻下则安,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或完谷不化,脐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二)治则 健脾祛湿,疏调肠胃。 寒湿者温中散寒化湿;湿热者清热利湿;食滞者消食导滞;脾虚者健脾益气,温中止泻;肝郁者疏肝解郁;肾虚者宜温肾固涩。 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经穴为主。 (三)处方 主穴:天枢、上巨虚、中脘、阴陵泉、足三里 配穴:寒湿困脾加脾俞、气海;肠腑湿热加内庭、曲池、合谷;食滞胃肠加下脘、公孙、里内庭;脾虚加脾俞、关元、命门;中气下陷加灸百会;胸胁胀痛加阳陵泉。 (四)方义 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之处,故取胃募穴中脘、大肠募穴天枢调理胃肠的运化与传导功能;大肠下合穴上巨虚疏调胃肠气机,运湿化滞;足阳明合穴足三里,可健运中州,通降胃肠气机;取足太阴经下合穴阴陵泉疏调脾经经气,健脾利湿,脾气得运,湿浊得化而大便转实。 (四)方义 加脾俞、气海温中散寒,健脾化湿;加内庭、合谷、曲池清泻肠胃实热;加公孙、下脘、里内庭和胃降逆,化食滞而消腹胀;加脾俞、章门、胃俞、气海健脾益气;加肝俞、太冲、期门、三阴交

文档评论(0)

yy5589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