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华人:川籍人王承明,广州彩林衣服饰公司董事长王承明
川籍能人王承明
─记广州彩林衣服饰公司董事长王承明和夫人赵玲英的创富故事
文一波 赵云良
引 子
广州海珠区鹭江南约大街,这是一条古老的大街,街道有些狭窄和拥挤,坐在人力三轮车上,有些时光倒流的感觉。这条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制衣行业非常突出,大大小小的制衣厂遍布其中。制衣工人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制造出的成品销往五湖四海,因此,那些穿戴时尚的红男绿女不知道能否想起广州的海珠区?!
但实话讲,这些制衣厂规模普遍并不大,有些还是作坊,但就是这些中小企业,却催生了广州作为国际公认的服装大省,中大布料市场、中国国际轻纺城就近其中。
南来北往的淘金者在这里实践着他们的梦想,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以上在制衣行业苦苦坚守,那些致富的梦想就如同老街上的建筑,有的绚烂,有的斑驳,但不管怎样,每个人在这里都书写着一段难以磨灭的故事,这些故事带着些许忧伤,些许激情,甚至还掺和着些许戏剧性。
三轮车停在十九巷一号,也就是鹭路发菜市场对面,我径直上了二楼,这就是我要找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主人就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可惜人不在,我还得耐心等待。
主人名叫王承明,来广州已有18年的历史了,18年,到底走过了一条怎样人生和创业之路?我就像喜欢听故事的小孩,眨巴着眼睛对他充满着好奇。
在用完餐之后回到办公室里,在声情并茂的叙述中,王承明的故事泉水一般流淌……
和“官场”打了一个照面
南部县位于四川东北部,嘉陵江的中游,幅员面积2229平方公里,是四川的人口大县,也是四川的农业大县。
窑场乡(现为镇级)是南部县下辖的一个普通乡镇。1966年,王承明就出生在这里。在四兄弟中排行老二。那时王家就和官场扯上了关系,王承明的外公是当年的老党员,在村里任书记,母亲是村里30多年的村干部,属于官场“不倒翁”级别,到70年代,更是党代表,地区代表,经常到省里开会,还是省里的劳模。
在这样一个官场世袭的家里,我们不知道王承明是否受到了影响?对当官是否有一种迷恋?反正有一点可以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中专,王承明不是班长就是团支部书记,“妈妈在村里当官为百姓做事,我就在学校当官为同学做事”,“妈妈做大官,我做小官”,王承明有些自豪有些诙谐的对记者说。
1987年,王承明从农广校中专毕业后,先在一所学校任代课老师,后来通过招聘,进入南部县科技开发中心,参与农村星火技术培训。
坐在办公室里的王承明,起初还有些兴奋,虽然只有几十块钱的薪水,但毕竟那是所谓的“铁饭碗”。也许,王承明就是一“劳苦的命”,对于每天一张报纸,一杯茶的生活产生厌倦,好像每天看表的时间多过工作的时间,无聊之极的他想换一份工作,因为在当时的农村,机械化根本不存在,科委下的农村技术培训简直就是一个摆设。
物价局是王承明最想去的单位,区委书记也同意他的调配,然而同意归同意,就是光打雷不下雨,在苦等了半年之后,王承明实在忍不住了,一纸辞职书,就和官场来了最痛快的了断。
“我是个做事的人,我不想在这里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也许有人觉得这是一种享受,但对我来讲,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一天我都待不下去了。”
“待不下去”的王承明,把目光投向了南方。
“江湖”那些事
选择了南方,就选择了“江湖”。
1993年5月小端午的那一天,从成都开往广州的火车准时停在了广州火车站。
西装革履的王承明,脚步第一次踏进了广州这片热土。可谁也不相信,这个西装革履的男人,下了火车,身上仅剩下10块钱。从迈下火车的那一刻,王承明似乎感觉有不妙的事情发生。
那时广州火车站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许多不三不四的人在这里作奸犯科。西装革履的王承明在他们看来,应该是一条“大鱼”。几个虎背熊腰的人走过去,要查看王承明的火车票,如果没有,要购买站台票,看到来者不善,等他刚出示票时,对方一把抢过去,王承明早有准备,说时迟那时快,王承明抓起行李,箭步如飞冲了出去,弄的那帮人半天没回过神来。
刚进广州的门,就遇到这样的事,如果有人用一点迷信的话来看,王承明在广州的日子还真不平静。
火热的广州是留给王承明的第一印象,但人们匆忙的脚步更让他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快节奏的城市,或许,这一点正是王承明最想要的。
90年代初的广州还不是很包容,也许是因为在海珠区个别四川人在这里犯过事,当地人一般不把房租给四川人,前人造下的祸根可苦了王承明,没有房住,白天出去做搬运,晚上买张《羊城晚报》到珠江医院13楼的天台上睡,一旦下雨,就蜷缩在电梯里。后来一个湖南朋友在瑞宝八社一民房楼顶用废旧汽车顶棚搭了一间房供给王承明他们租住,“那是我当时住过最好的房子”。“总共就10多平方,住了10多人,什么都没有。”王的妻子摇摇头,叹息的补充。
人在江湖走,哪有不吃苦。王承明说,那时搬运一天能挣20块钱,由于经常大街小巷地游走,和一些大小包工头一来二去就混熟了。毕竟自己曾经也当过官,什么证件都有,加上思维比别人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