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业明天在里赵文平.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商报业明天在里赵文平

华商报业的发展之路 赵文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案例讲述了华商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华商报业从起步到国内扩张成功的运作过程,以及在国内报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发生的动荡和面临的困境。通过对华商报业成功经验的分析,有助于对建立报业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内涵的理解;通过对华商报业面临问题的分析,可以更好了解行业环境变化对报业运营的影响。 关键词:华商报业,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    近年来,地处西北一隅的陕西《华商报》以“超常规发展”的奇迹,赢得业界交口称赞;与此同时,华商报的办报模式在长春、沈阳、重庆、北京等地又成功克隆出《新文化报》、《华商晨报》、《重庆时报》以及《大众文摘》、《钱经》、《名士》杂志等一系列新报新刊。从市民生活报到公信力报纸,从单一模式到批量复制模式,从单一发行到整合营销,华商报社取得了更引人注目的成功。但是,面对媒体结构的改变,华商报业又面临者巨大挑战。在华商报业内部刊物《华商传媒》上,华商报业经营管理委员会主任、华商报社社长张富汉让所有的员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明天在哪里?实际上,这也是业内都想知道的问题。 一、华商报的发展历程 1989年12月,张富汉从部队转业后被安排在《陕西日报》工作。因为能力出众,工作优异,被任命为陕报旗下子报《三秦都市报》副主编。然而,顺水顺帆的张富汉却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从效益颇佳的省内大报《陕西日报》辞职,到发行量只有区区两万份,亏损额高达上千万元的《华商报》当总编辑。 《华商报》脱胎于一份名不见经传的报纸——陕西省侨联主办的《侨声时报》。1997年,《侨声时报》更名《华商报》。更名前,这份报纸发行不足两万份,累计亏损1000万元。张富汉1997年主政《华商报》后,华盛集团为其注资400万元,张富汉拿着这一点资金,着力理顺了报纸与管理部门的关系,拼尽全力,将《华商报》改造成为一份大众生活类都市报。 张富汉把报纸当作特殊商品经营,把读者作为消费者,尽量满足其需求,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为落实办报宗旨和市场化经营思路,张富汉和其他同志一起研究创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报模式:着眼读者需求的实用性特点,突出报纸内容的服务性;着眼读者需求的群体性特点,细化版面,合理配置内容;着眼读者需求的依赖性特点,精心办好不间断的品牌栏目;着眼读者的话语需求,创新便于百姓发言的参与机制等。 他们在西安地区率先开通了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厅局长的电话热线,并使之制度化。对于接到的每一条投诉和民情民意,都以多种形式及时予以处理,赢得读者高度信任。市民凡有烦恼忧愁,无论大小,都会首先想到华商报的热线。报纸经营,向来有二次销售理论,即第一次销售,把报纸卖给读者;第二次销售,把读者销售给广告客户,以便赢得广告收入,维持报业经营的良性循环。在抓报纸发行和广告经营中,《华商报》率先在陕西报业市场推行征订上门,投递到户的自办发行模式,用短短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读者市场的扩张,期发量由原先的2万份迅速跃升至40多万份;广告经营坚持国际通行的全面代理制,报社不办广告公司,严禁编辑、记者拉广告、吃回扣,以诚信、公开、公平的经营原则树立起华商报业的响亮品牌。2004年华商报各实体总收入超过13亿元,广告收入达到4.8亿,2005年经营总收入突破20亿元。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在2005年、2006年主办的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华商报》分别位列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第三、第四位。在今年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检测结果中,《华商报》在270多家报纸中位列第三。根据张富汉自己的说法,目前,《华商报》日发行量稳定在60万份左右。 二、华商报的国内扩张 随着《华商报》在西安市场上的成功,张富汉更多的是迷惑:“目前,整个报业市场特别是一线城市报业总量基本饱和,竞争的成本在加大,利润在摊薄。面对这样的形式,《华商报》未来的增量空间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张富汉和他所领导的华商报社。在思考之中,华商报社用行动给出了一个试探性的答案:在全国报业竞争力偏弱的大城市复制“华商报模式”。于是《华商报》开始悄悄在全国布局。从1999年3月12日与吉林出版集团合作《新文化报》开始到2005年,华商报业在短短的6年时间就已经拥有五报四刊两网。除了天津的《大众生活报》外,其他几份子报俨然已经成为当地的主流报纸。   2004年8月25日,华商报社创办《重庆时报》就是一个经典。   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城市,其报业在2003年的调整后已经初步形成格局,办报理念已经提升。在新的平台上,《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经济报》、《重庆青年报》等报纸做着棋逢对手的竞争。当《现代工人报》改头换面成为《重庆时报》,挟华商的人力财力登陆时,重庆报业人的反映没有预料中的激烈,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ll961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