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合成氨生产工艺简介
合成氨工业生产工艺
西北工程部兰州工程中心
姓名:葸国隆 工号:040908
2012年6月
主要内容:
简要介绍氨的用途及合成氨的一些理论基础。
重点介绍氨的生产过程及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简要介绍HOLLiAS-MACS针对合成氨工业集散控制的解决方案。
氨的用途及合成氨的理论基础
氨可生产多种氮肥,如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等;还可生产多种复合肥,如磷肥等。
氨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基本化学工业中的硝酸、纯碱及各种含氮无机盐; 有机工业各种中间体,制药中磺胺药物,高分子中聚纤维、氨基塑料、丁腈橡胶、冷却剂等。
国防工业中三硝基甲苯、硝化甘油、硝化纤维等
一. 合成氨简介
1.概述
(1)合成氨工业的重要性
合成氨工业是基础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合成氨的原料是氢气和氮气。氮气来源于空气,可以在制氢过程中直接加入空气,或在低温下将空气液化、分离而得;氢气来源于水或含有烃的各种燃料。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是以焦炭、煤、天然气、重油等燃料与水蒸气作用的气化方法。
(2)合成氨的原料及原则流程
(3)合成氨生产的原则流程如图示。
合成氨过程由许多环节构成,氨合成反应过程是整个工艺过程的核心。
从化学工艺的角度看其核心是反应过程工艺条件的确定,而确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需先从事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
氢气和氮气合成氨是放热,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反应式如下:
0.5N2+1.5H2==NH3 ΔHӨ298=-46.22 kJ·mol-1
其反应热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压力和组成有关。合成塔内压力一般都在30MPa左右。
2.氨合成理论基础
(1)氨合成反应的热效应
催化剂的活性成分是金属铁,而不是铁氧化物。使用前用氢氮混合气对催化剂还原,使铁氧化物还原为具有较高活性的a型纯铁。还原反应方程式为:
(2)催化剂 以铁为主的催化剂(铁系催化剂)有催化活性高、寿命长、活性温度范围大、价廉易得、抗毒性好等特点,广泛地被国内外合成氨厂家采用。
FeO·Fe2O3+4H2==3Fe+4H2O
A12O3在催化剂中能起到保持原结构骨架作用,从而防止活性铁的微晶长大,增加了催化剂的表面积,提高了活性。
氨的生产过程及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
二. 氨的生产过程
制造氨合成原料——氢气
填充来自空分的氮气
1.造气
固体燃料气化法 把煤或焦炭中的可燃物质转变为H2、CO和CO2,这一过程叫做固体燃料气化,简称造气。
气化所得的气体统称煤气,进行气化的设备叫煤气发生炉。
采用间歇法造气时,空气和蒸汽交替通入煤气发生炉。通入空气的过程称为吹风,制得的煤气叫空气煤气;通入水蒸气的过程称为制气,制得的煤气叫水煤气;空气煤气与水煤气的混合物称为半水煤气。
粉煤漏斗
中间储煤槽
储煤槽
发生炉
上部储灰槽
下部储灰槽
低温分离器
脱气槽
2.净化
脱硫,变换,脱碳, 气体的精制(甲烷化).
(1)脱硫 主要是H2S,其次是CS2,COS,还有一些有机硫。其含量取决于原料的含硫量及加工方法. 以煤为原料,原料气中H2S含量一般为2~3g·m-3,有的高达20~30g·m-3。
(2)变换 用煤或烃生产出的气体都含有相当量的CO,如固体燃料制得的半水煤气含28%-31%,气体烃蒸汽转化法含15%~18%,重油气化法含46%左右。CO对氨合成催化剂有毒害,必须除去。变换利用水蒸气把CO变换为H2和易清除的CO2,同时又制得了所需的原料气H2。其反应为:
CO + H2O(g)= CO2 + H2 ΔH0= -41 kJ·mol-1
温度、反应物组成及催化剂性能都是影响平衡转化率的因素。
脱气槽
物理吸收是利用CO2能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的特点。常用的有加压水洗、低温甲醇洗涤等。如在3MPa、-30— -70℃下,甲醇洗涤气体后气体中的 CO2可以从 33%降到10μg·g-1,脱碳十分彻底。
脱除CO2的方法很多,工业上常用的是溶液吸收法,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两种。
(3)脱碳 变换气中含有大量的CO2(15%一35%),对原料气的精制及氨合成不利。
化学吸收是用氨水、有机胺或碳酸钾的碱性溶液为吸收剂,利用CO2能与溶液中的碱性物质进行化学反应而将其吸收。大中型厂多采用改良热碱法,此法以K2CO3水溶液为吸收液,并添加少量活化剂如氨基乙酸或乙二醇胺。吸收解吸反应如下:
K2CO3 + CO2 + H2O = 2KHCO3
当吸收液中添加氨基乙酸,吸收压强2~3MPa、温度85~100℃时,气体中的 CO2可从 20~28%降至 0.2%~0.4%;解吸压强为10~30kPa,温度105~110℃,用热碱脱除C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耐药机制研究”资料汇编.docx VIP
- 驾驶员复工复产安全生产教育.docx VIP
- 2024年公务员录用考试多省联考《申论》题(河北C卷).docx VIP
- 2024年柔性直流输电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到十年行业发展趋势报告.docx
- 北京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练习数学试题.pdf VIP
- NB∕T 10278-2019 浅层地热能监测系统技术规范.pdf
- 2024年中考英语二轮复习课件 第一部分人与自我(一)丰富、充实、积极向上的生活 .pptx VIP
- 2024年初级会计职称《初级会计实务》精讲课件 第1-5章.pptx
- 二元一次方程组经典练习题+答案解析100道.docx
- 消费心理学 第2版.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