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的本质』读後心得
『教育的本質』讀後心得
( 張宛璇 老師
《中庸》開章的三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其正確的詮釋,乃為『率人性、修人道、修己成人』。所謂率人性,一指將人的『潛能』,導發出來,並注意導發的時機及方式;二指善用可塑性—年齡越小,愈易改變;三指排除不良習染。因習乃由微入漸,積久始成,故需辨別習染之適與不適,慎於始可阻止久焉成習;放任則成習後便難以改變。四指確定方向,即每個人都須有自己的理想,並朝之邁進。所謂修人道,一指『修己』,發自『內在』的求自我實現,成於『本身』的『盡其在我』;二指修『君子之道』。我國典籍中最受人尊崇的有二:一為『聖人』,一為『君子』。聖人因其不必學而能,不必修而具,故不在修道之列。但君子可因自行的努力,經修道而入道。而修道的準則為:(1)修仁--『仁』就是合情合理的愛人,貫通了仁為愛之理,使『仁』成為可實踐的準則;(2)行義--『義』的意義為『應該』而『當行』,更明顯地表示出『去私』的涵義;(3)致誠--『誠』是人立身的根本,修道便要從『不自欺』和『不欺人』著手。所謂修己成人,包含兩方面:一為成己者的條件—需有師德、師範;二為成人之道—(1)師者需切記—教學相長;(2)確定學習方式—學生自己有『得』,才是學的目的;(3)瞭解學習者—長善而救其失(4)善用教學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使之謂遜,相觀而善之謂摩;(5)有本有末—人道廣大而精微,需由細微處開始,而後見廣大。
另外,在中國哲學中,從《周易》來看萬物之根源,即最基本而至高無上的精神─「道」,可以釋為天道或人道。天道生物在創造歷程中,蘊含著『進步不已』、『繼續的』、『漸進的』、『非一蹴可幾』的意義。並且有動有靜,變化無窮而不阻滯。
聖人是天道的闡揚者,因為聖人是先知先覺,可以擔任覺後知、覺後覺的垂教者,但是其目的不是教導每個人都成為聖人。在孔子心中的典範是「君子」,因君子不同於聖人之才德出於「先在的」,君子和一般人一樣要歷經修習才能得到「才德」,需要靠自己努力以及不斷接受試煉考驗,多次失敗的累積才可以有所得,這點較符合學習的原理。
因此,教育是學校教育,也是自人出生之後所有「學」的事項,教育負擔實現天道、完成天道的責任,教育出完善的人,不論取得知識的多寡,重要的是能夠明辨是非善惡;不計「知」的精粗,只考慮行為的後果。
人必須從『學』開始,此為人類『教育事實』出現的主要原因。從人所推究出來的『天道』言,『道』有其不變的精神,然而『道之生物』,在『生生不息』中,卻有變化莫測的現象。依此『人之所以為人』,也當有其不變之處,同時也有其可變且必變之機。故而教育也當有『不變之責』,然後『應』當變之處。由本至末,從『人道』立場論教育,需把握的要旨如下:
第一:原則
教育的責任之一是必須『尊重生而為人』的『學習者』,即導引學習者步上『成人』為務。其原則如下:
一、堅持『學習』的『主動意向』。即建立自動學習的習慣。
二、培養『建立和諧關係』的能力。即『我』居主動,視『人』如我,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並培養主動控制情緒的習慣,時時顧及別人的感受。鼓勵『愛心』的發展,愛物、惜物並保護生物,切勿以近利為務,減低私心自用,擴而至公,力求『自我』的開展。
三、學習者創造人的價值生命。人生而為『萬物之靈』,『靈』經引導,讓潛能實現出來,即可表現出『人之為人』的特徵,此時便可超越生物性的『生命』。建立『不朽』的生命價值是指教育必須以培養人建立正當的行為習慣為第一要務。因此,教育在基本上是有價值指向的(不可能價值中立)。
四、由本至末。教育對『一個人』的效果,要在多年後,才能有『初步』的結論,因此可看出必須『慎於始』。人如果相信,也希望與天地同其長久,則『人』需有長久的計畫及準備,也是教育要立的『大本』。但人類也是隨時間而演進,『改變』的本質就是『變動不居』,不會長久,只能視為『末』,教育中稱為『適應』。適應有時間性,但不能因適應而動搖根本。因此,教育活動有本有末,本固則人道立;應變則人道日新。
第二:以發展人性為本
發展『人性』不外乎以道德為規範,但歷經兩千餘年,『德行』不但未曾『普遍』,反到了淪喪的境地,其最大的原因是:論說不易記,更不易實行。因此,『修道的準則』以三個綱目即足:
誠實不欺:由不自欺到不欺人。
推愛:由『自愛』而『愛人』,『愛人及物』。
正直無私:依公平、正直原則待人接物。
這三綱目在發展歷程中,需掌握三個重點:
一、順人情
說人受情感的影響,指的是自己『內心的感受』。而『有所愛』要『愛而合理』;『被愛』要能『衷心體會』他人的善意。而對『原始的情感』,加上一番人為的功夫,這就是教育的工作。中國的倫理是從『人情』出發,使之『發乎情』而『止乎理』,生活中首重『親子之愛』。
從幼年開始『愛』的情感出發,是發展人性的根本之道;由此奠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