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
走进小白楼 李冰 汪欢 杨静 丁蕾
在医学院有一幢区别于其他红砖建筑的白色楼体,被亲切称为“小白楼”。小白楼名称虽可爱,但它的住户可都是一等的学术大牛,它是2010年正式挂牌的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所在,自去年5月竣工以来,共有10位从国内外引进的优秀PI逐渐入驻其中。
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2008年起整合了基础医学院原有的生物化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及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和医科院等一些PI实验室,研究方向为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近2年来,共获得各级科研经费2600万元,其中973项目子课题6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专项培育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项目23项在《Molecular Cell》、《Oncogene》、《Blood》、《Cancer Research》、《EMBO 》、《JBC》等国外高水平知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近10余篇获得各类人才计划,2人获得东方学者,5人获得浦江人才计划资助,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
小白楼里的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年轻活力是走进小白楼后第一刻就能感受到的。这股年轻的力量在小白楼的浓郁科研氛围中蓬勃发展着,讲台上,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的第一线为学子们答疑解惑;实验室里,他们又是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各种试剂、仪器旁不分昼夜忙碌着。在接受采访的两位青年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小白楼中年轻人成长的缩影。
杨洁是易静老师组里的一位青年教师,也是小白楼里仅有的两位青年PI(Junior PI)之一。自山西医科大学毕业以后,她在临床工作了5年,期间遇到了许多目前医疗水平无法攻克的疾病,为此她毅然选择了一条探索未知的科研之路。成功考上交大医学院的研究生后,她跟随易老师攻读细胞生物学,2008年,又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杨洁决定回国,回到了母校成为一名青年教师,就在去年年底,她又顺利成为青年PI。
杨洁表示小白楼对她的科研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她眼里,小白楼就像是一个科研的标志,它的落成仿佛使无定形的科研一下子有了载体。在这里,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小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自身的研究视野得到开拓。此外,“青年PI培养计划”也是小白楼里的一项重要措施,在3-5年内,这些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将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PI,这对他们自身也提出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激励着他们不断加速充实自身、提高自身。同时科研与教学不分家也让她受益匪浅,杨洁教授的是《细胞生物学》这门基础课程。她表示,因为自身的科研经历,在课上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思维,会特别为学生的好奇心而欣喜,另一方面,每一次的备课、授课也令自己加深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
相较而言,王英则坦言自己的成长之路要崎岖得多,一路上历经“山重水复”,终到“柳暗花明”。她不无感慨地说,当初,面临体制改革,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兼顾科研任务时,内心充满了纠结。从未接触过科研甚至连这个念头也没有产生过的王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但要强的她不甘心被时代的潮流淘汰,决心要通过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万事开头难,王英回忆起当时,常常一个课题没做几天就宣告终结,再加上一次次的申请被否定,以及完成指标的压力,这些都曾令她感到焦头烂额。而最终,是小白楼浓厚的科研氛围和易静老师的鼓励使她获得了前进的动力,从而熬过了那段“阵痛期”。如今,王英渐渐学会了欣赏科研中的乐趣,把被动的选择化为自发的兴趣,每当看到一点想要的迹象,或者在杂志上发表一篇小文章,都将其视作一种进步。在欣赏与陶醉之间,科研兴趣也就就慢慢培养起来了,如今再回顾痛苦的适应期,王英说正是那时为日后的向上发展奠定了基础,小白楼是她终身不会忘记的起点。
确实,小白楼正是这些青年人的起点,以此为起点,他们未来的科研道路必将走得更加坚定,也更加开阔。
童雪梅:小白楼的科研氛围良好
其实小白楼里的年轻人又何止是研究生、青年教师,作为10位PI中少数的女性,童雪梅也给我们留下了充满活力、充满干劲的印象。1993年童雪梅自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后,前往北大继续攻读研究生,后于2000年8月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长期在国外的科研经历,也让童雪梅对科研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和感知,她认为科研成功带给她的快乐是其他任何事物无法比拟的,科研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与大自然well-design的不期而遇。而之所以选择交大医学院,选择走进小白楼,童雪梅表示那是因为医学院特别是小白楼里酷似国外的良好科研氛围吸引了她。她说,小白楼的气氛非常和谐,作为一个新兴的集体,良性的竞争自然是存在的,但组间还有互相的一个交流过程,正式的学术交流每年有一次,除此之外,各个PI聚餐或者路遇的时候都能相互聊聊各自工作的进展,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