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献5樟芝的研究概述.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献5樟芝的研究概述

·1804· 中药材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34卷第11期2011年11月 樟芝的研究概述 陈菲,刘训红* ,杨念云,傅兴圣,许虎,周逸芝 (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 樟芝为稀世名贵的食药两用真菌,一直被誉为治疗肝病的神奇药王,随着人们对樟芝研究的不断深入,樟芝抗肿瘤的神奇效能重新被发现。本文就樟芝栽培技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樟芝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方向。 关键词 樟芝; 栽培技术;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质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R282. 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11)11-1804-05 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 M.Zang & C H.Su) Sheng H. Wu,Ryvarden & T. T. Chang 别名牛樟芝、牛樟菇、樟内菇、红樟菇,隶属于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多孔菌目( Polyporales) ,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薄孔菌属( Antrodia) ,是20 世纪90 年代在台湾发现的食( 药) 用真菌,为我国台湾特有的稀世珍宝,一直被誉为治疗肝病的神奇药王。野生樟芝具浓郁的香樟味,其形态特征已有系统研究。早期原住民以樟芝作为解酒之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其具有解毒保肝、消除肿瘤、补肾强心、益胃整肠、强化免疫、镇痛抗菌等作用,特别在治疗肝癌和子宫颈癌方面具神奇效能。为推动这一新兴名贵食、药用菌的开发及深入研究,现对其栽培技术、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樟芝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设想。 1 栽培技术研究 生态环境及分布 樟芝的生长环境属于幽暗、潮湿且温度稍低的中海拔地区, 收稿日期:2011-07-05 基金项目: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用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2007) 作者简介: 陈菲( 1989-)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品质评价研究; Tel: 025 E-mail: feifei891226@163.com。 * 通讯作者: 刘训红,025E-mail: liuxunh1959@ 。 其仅生长于台湾保育类树种牛樟树Cinnamomum kanehirai Hay 树干腐朽之心材内壁,或枯死倒伏之牛樟树木材潮湿面。樟芝产生子实体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且生长期也仅限于每年的6~10月。目前,樟芝主要分布在台湾台东海岸山脉阔叶林区内。 1.2 生长条件 研究表明,樟芝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木屑培养基的最适含水量为58.5%,最适碳源为2%葡萄糖,最适氮源为0.2%柠檬酸铵。樟芝在中性偏酸性条件下生长较好,而在中性和碱性的条件下生长缓慢。樟芝对钾盐需求量大,对钠盐、铁盐、镁盐和铜盐需求量少。 1.3 栽培方法 目前认为椴木栽培法所获得的樟芝子实体药效最佳,该方法利用樟芝原有宿主牛樟树椴木为培养基,可获得与野生子实体相同的生理活性成分,尤其是三萜类化合物,但其培养时间长达1~3年且培养成本较高。现阶段,樟芝仍无法以人工方式大量栽培,但已可利用固体及液体培养的方式进行工业化生产樟芝菌丝体。固体培养法利用固体基质如太空包,进行菌丝体培养,在获得菌丝体后也可移除太空包,使之暴露于空气中进行子实体栽培。该方法获得的子实体具有与野生樟芝一致的三萜类成分的生理活性,培养时间约3个月。液体培养法利用液体发酵槽进行菌种发酵以收取大量菌丝体,目前,大规模培养樟芝的深层液体培养方法已建立,该方法可获得多糖含量较高的生理活性物质,但无法取得野生樟芝特有的三萜类化合物。贾薇等优化了樟芝深层发酵的培养基成分及pH等发酵条件。 2 化学成分 2.1 三萜类 目前从樟芝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的以麦角甾烷(ergostane)为骨架的三萜类化合物有1995年Chen等发现的Zhankuic acids A、B、C,Cherng等报道的Antcin A~C,1996年Yang等发现的Zhankuic acids D、E,Cherng 等分离的新三萜类化合物Antcins E、F,Methyl antcinates G、H 及已知的Antcin D,2003年Shen等发现的Antcin K等;以羊毛甾烷(lanostane)为骨架的三萜类化合物有15α-acetyl -dehydrosulphurenic acid、Dehydroeburicoicacid、Dehydrosulphurenic acid,Shen 等分离的新化合物Sulphurenic acid、Versi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