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明清时期赋比兴表现手法的探讨兼论唐宋诗争.doc

明清时期赋比兴表现手法的探讨兼论唐宋诗争.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赋比兴表现手法的探讨兼论唐宋诗争

明清时期赋比兴表现手法的探讨——兼论唐宋诗争 郭前孔 (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摘要〕赋、比、兴是自《诗经》以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中国数千年。继汉魏六朝之后,明清时期又掀起关于赋、比、兴讨论的热潮。但与汉魏六朝单纯探讨各自特性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的讨论几乎都与唐宋诗之争发生关联,各类宗唐派人士在斥责宋诗弊端的同时,均把唐宋诗之别看作是表现手法的差异,从而将论争引向深入。从明代开始的辨体至此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宗唐派以后的文体观念大致不出这个范畴。事实上,自《诗经》以来,赋法也是诗歌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法,从来没有脱离诗体而仅仅体现于其它文体。故无论赋比兴何种创作方法,根本在于触情而出、即事而作,而不是单纯强调其中任何一种。 〔关键词〕明清时期;赋;比;兴;表现手法;唐宋诗之争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2)04-0123-04   赋、比、兴本属“六诗”,最初并列出现在《周礼·春官》中。到汉代,汉儒说诗将“六诗”改为“六义”,比、兴也就成为与赋相异而彼此相关的诗歌表达方法,尽管此说与传统所谓“兴”义有所不同,有经学的牵强意味。后世大都将赋比兴视为“诗之所用”,即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六朝钟嵘的诗评即摆脱了儒学束缚,重视诗歌的艺术特征,在“六义”中只重赋比兴“三义”,并主张三者酌情而用。刘勰作《文心雕龙》,专设《比兴》一篇,并首次将比、兴连缀成词。其后,唐宋诗论家多将比兴作为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方式,有时也将赋比兴视为表现手法,如宋人李仲蒙论及情物关系时云:“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1](P658)   明清时期,赋比兴大都被作为诗歌的表现手法而得到进一步关注。从南宋末期渐起的唐宋诗之争,至此也达到高潮,宗唐派与宗宋派聚讼纷争,互不相让。他们就唐诗与宋诗的思想内容、审美风格、艺术特征等的优劣高下争辩不休,宗唐派还将唐宋诗的差异进一步归结于表现手法的不同,从而将唐宋诗争与诗歌的表现手法联系起来。在客观上,明清时期的唐宋诗之争引发了赋比兴在此一时期的重弹与弘扬。 一     明代诗学承接元代的论诗精神,对前代诗歌普遍持唐诗优于宋诗的看法,认为宋诗不足取,进而崇唐而黜宋。在他们看来,宋诗抛弃了《诗经》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以文为诗,以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而唐诗则传承了中国诗歌的固有传统,抒发感慨,吟咏性情,击节而诵,雅有韵致。   首先揭橥这面大旗的,是奠定有明一代诗学基础的诗坛领袖李东阳。李东阳论诗重在辨体和音律法度,强调“规制”和音律节奏。在他看来,诗文各自有着质的内在规定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辨体的目的,在于区分唐宋诗各自的审美特质,因而他力主宗唐法杜,以唐诗为准的,对宋诗加以贬抑:“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2](P1371),从而以唐诗为基准衡定诗史。以唐诗为基准的缘由,则在于他对比兴的推崇。《麓堂诗话》云:“诗有三义,赋止居一,而比兴居其二。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2](P1374-1375)这里,他着重强调了比兴的特点和长处。又云:“诗与诸经同名而体异,盖兼比兴,协音律,言志厉俗,乃其所尚”[3](P87),指出了比兴乃诗歌的审美属性。李东阳的诗学主张对前后七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明中叶掀起一股学唐潮流。   前七子领袖人物李梦阳,是猛烈抨击宋诗的代表,“宋无诗”即他的结论之语。在不少论诗序跋中,李梦阳屡屡谴责宋诗专主理语,不讲格调。在他看来,宋人之所以混淆诗文界限,作诗如作文,乃是忽视了诗歌音韵格调和比兴情韵的特性:“夫诗,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者也,难言不测之妙,感触突发,流动情思,故其气柔厚,其声悠扬,其言切而不迫,故歌之心畅,而闻之者动也”[4](卷51)。他认为,比兴是诗歌的根本,如此,诗歌才具有形象思维特征。唐前之诗之所以如镜花水月,有言外之旨,亦即比兴手法之功;而宋诗之弊,也在于多用赋法直陈其事,不知比兴之妙。对比兴手法的强调,使李梦阳等人鄙视文人学子之诗而重视民歌讽咏,这也正是他们求“真诗”、提倡吟咏性情的直接表现。   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过渡人物是杨慎。杨慎的诗论与前后七子同调,推崇汉魏六朝及盛唐,认为汉魏六朝诗为“诗之高者”,“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5](P799)。他以《诗经》为准绳,认为唐人继承了《诗经》的主情传统,所以可贵;而宋人背离了这一传统,不足为法。在诗歌创作上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