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略述王阳明学说之大要及其末学之流弊。.DOC

试略述王阳明学说之大要及其末学之流弊。.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略述王阳明学说之大要及其末学之流弊。

試略述王陽明學說之大要 王守仁,浙江餘姚人,早年讀書於陽明洞,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王守仁初篤信程朱之學,以為通過格致可以悟出生命的真理,但始終無所獲,反致大病。中年時因得罪宦官劉瑾,謫配貴州龍場驛,嘗盡艱苦,但卻使他悟出了人生的至理。發現本著自己良知而行,便可合乎聖人之道,無須向外求索。結果創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學說。 王陽明繼承陸九淵「心即理」說,主張人心是宇宙本源與人世間的唯一道德準則。換言之,離開了心,便無宇宙、天地、萬物,甚至鬼神。因此王氏提出「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觀點,他認為萬物皆存於我們的心中,所以我們的心便成為人生一切行為是非衡量的標準,而不需通過認知才可以求得到的。因此,王陽明主張人要去私慾,才能保存我們內在的「天性」,「天理」才得以保存。 從「心即理」的觀點出發,王陽明認為天理存在於人心之中,這種天理在人心的發露,就是「良知」。良知「不待學而有,不待慮而得」,它是人人生來就有一種知善知惡的天賦本性。既然人人都有良知,良知又出於自然,因此人人都有成為聖人的可能。人之所以不能成為聖人,全在於有沒有做到「致」的工夫。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就是要人去私慾的蒙蔽,恢復良知的本來面目,並且把它擴充到底的意思。 「致良知」不是憑空捏造可成,而是一種識知的功夫,是透過實踐的「行」來達致的。王陽明重視身體力行。切實體驗及實踐。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的始,行是知的成。」王陽明認為一切「知」(包括「善」和「良知」),都需要「行」,否則不可視作「真知」。他教人必須要躬行實踐,才能成其學。總之,知行不能分成兩部分,這就是他的「知行合一」說。 綜觀王陽明之學說,著重於經驗的磨練,能擺脫舊思想的束縛,使人充分發揮個性;且精簡直截,易入人心,所以能支配當時社會思想而盛極一時。及其死後,其學說更盛行於南方,成為一大門派,自後王學遂成為明代學術思想的主流。 王陽明末學之流弊。 平心而論,王陽明思想的超卓,實非平常學者所能及,他的致良知之說,實是一種上達工夫。他因為自己的資質與造詣,已達上乘境界,能夠做到上達工夫,便把天下後世的人,都當作和自己一樣的聰明豪邁,要把下學一層工夫直接刪去,教人專做上達工夫。若依王陽明之意,以為只求事事物物於吾心,否認外在世界的客觀存在,成為一種極端主觀的唯心論,因而陷入主觀和唯心之弊。 而王學末流問題更嚴重。王學後分成多派(七),各派對陽明學說的申論,意見有所分歧,其中以「良知」的歧見最為大,如王畿(龍溪)以為良知是現成的,信得過便是悟了,就算是實在的學問,這種方法,明顯地受到禪宗的影響,失去王陽明實踐的精義。泰州學派的王艮,認為人人皆良知,人人可為聖賢,連讀書修養等工夫都不需要;他的三傳弟子李贄的立論更為驚人,認為「良知」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你有你的良知,我有我的良知;你有你的天理,我有我的天理,你不必拿你的是非來勉強我,我也不必拿我的是非來勉強你,提倡個人自由和社會解放。於是,流風所及,「空疏浮陋,束書不觀」,是當時學術界的通病,為後人所詬病。細析王學末流之弊有: 首先是行為狂放。自王陽明死後,其徒專講心法,各以己見立說,崇拜頓悟,更以為人皆有良知,人人可為聖賢,則連讀書、修養等工夫亦不需要,如龍溪、泰州兩派,均崇尚「見成良知」、「不學不慮」。極端者更蔑視禮教、道德規範,他們以狂逸為高尚,蔑棄禮義,無所忌憚。 另方面則愈來愈玄虛。王學繼承南宋陸九淵的路徑,主張「先立乎其大者」,並譏笑朱熹的「格致之學」為「支離破碎」。王陽明過分強調心的價值,其後學除了少部分能補正其「心即理」學說之失,如劉宗周認為,心並非如王陽明所說是宇宙的本體(理);而且,人對是非的判斷及主宰,是建基於自己的認識和意志,並非單單靠「良知」。可惜,堅守「心即理」的學者,始終佔大多數,並將此說妄加發揮,甚至提出「何必讀書,然後為學」的說法,於是出現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置國家安危、民生休戚於不顧的流弊,故論者每以明亡與王學相提並論。 事實上,王學末流已脫離王學的要旨,故顧炎武批評王學末流比作魏晉清談的流禍,王夫之更痛斥陽明後學為陽儒陰釋,歪曲聖人的學說,可見其流弊之深,至清初大儒,乃針對其流弊,力倡經世致用,以改學風。 王學的影響 自王守仁高倡“心學”,明代學術界出現大變,以“拯救人心”為矢的之王學,讓士子一新耳目。清人顏元指出,王學“精神不損,臨事尚為有用”。方苞亦云:“自明之季,以至于今,燕南河北關西之學者,能自豎立,而以志節事功,振于一世時,大抵聞陽明氏之風而興起者也。”(《望溪集》)自嘉靖以後,王學風靡天下,成為明代中後期的“顯學”,不僅是一種學術主流,更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清人陸隴其謂:“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