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学翻译的“复合间性” .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文学翻译的“复合间性”

试论文学翻译的“复合间性” 田传茂(长江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湖北 荆州 434020) 摘 要:将间性视角引入翻译研究有可能开辟一个新的译学研究领域。本文探讨了翻译复合间性的内涵,其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并结合实例,讨论了间性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各种互动关系。 关键词:文学;翻译;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复合间性 一、引言 受西方“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理论的影响和启发,“间性”研究成为当下中国学界,特别是文化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间性”研究的疆域不断扩大,如“文化间性”、“文学间性”等纷纷出场。“主体间性”理论是对自笛卡儿以来的主体性理论“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哲学思想框架的一种突破和反动,最先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后经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加以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主体间平等的对话与交往。“文本间性”,或称“互文性”,最早由法国女学者克里斯蒂娃明确提出,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它包括(1)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2)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陈永国,2004)。不仅主体之间、文本之间存在关系,“间性”本身也是有关联的。巴赫金认为,“互文性”作为在并列的文本和陈述之间所发生的语义关系,它的成分只能是整个话语,“它的背后是真正的或潜在的话语主体,也就是所谈到的话语的发言人。” 由此可见,话语活动的行为者,成为连缀“互文性”与“主体间性”的桥梁,也就是说,“主体间性”向本文的平面移动成为了“本文间性”(刘悦笛,2004)。将“文本间性”和“主体间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已有人作过尝试(蒋衍松,1994;许均,2003;陈大亮,2004)。一方面,这种研究还不够充分,即从某种间性研究翻译的文章不多;另一方面,已有的研究大都未注意各种间性之间的联系。本文拟对翻译间性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从而为翻译研究寻找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复合间性”的内涵 “复合间性”是刘悦笛先生(2004)在研究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他说,“所谓文学的‘复合间性’,意指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的‘间性’。它兼具了‘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的特质,同时,又是超逾了这两种间性的更高的‘间性结构’”。由于翻译比文学牵涉到更多的主体(译者与译文读者)和文本(译本与其他文本),因此翻译具有复合间性的内在属性。从主体来看,“作者——译者”、“译者——译文读者”、“作者——译文读者”,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主体间性结构。翻译的主体间性从客观实际看,远不止是一个三维结构,因为与翻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主体尚有源语读者、原著评论者、翻译筹划者、翻译赞助人、翻译出版商以及译评人等。从文本来看,除了原著与译本的恒定关系外,还有两者与前文本的交往关系。而且由于翻译至少与两种语言和文化发生关系,源语和译语、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借助于翻译和译者这一中介,发展对话与交流。各个层面内部、不同层面之间,各种间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错综复杂的间性网络,这就是翻译的复合间性,或简称为翻译间性,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到,翻译的复合间性是由单一间性即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构成的一种“间性”之上的“间性”,是一种间性集合,由各种间性的交叠部分构成。文学翻译的复合间性比纯粹的文学的复合间性具有更多的维度和向度,原因在于前者多出两个要素,即译者和译本,并由此衍生更多的间性,如主体间性。文学创作涉及原创者、前文本作者群和读者的交往关系,而文学翻译涉及原著作者、前文本作者群、原文读者(主要是原著评论者)、译者、译本读者,其中的前文本作者群又加入了新的作者,即那些原著作者未有交往而译者与之对话的作者,关于这一点,本文将在最后一部分论述。同样,翻译领域的文本间性包括了文学所没有的译本和新的前文本的关系,文化间性包括了文学所没有的语言间性、审美间性、权力间性等。这些间性或背景化于翻译的研究与实践,或外化为形形色色的译论和技巧,构成为翻译的主要内涵。 三、“复合间性”之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检视中外翻译史(包括各种翻译经验总结和译论),研究范式虽往返迁移,大都未摆脱“文本中心”、“作者中心”、“译者中心”、“读者中心”单一中心论的模式。以中国译论史为例。东晋道安强调“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鞞婆沙序》),以至“实录”梵语倒句,出现像“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种不符合汉语文法的句子(罗新璋,1984:26,398)。这种字字对译的直译是“文本中心”论的典型代表,勒菲弗尔提到的圣哲罗姆的圣经逐词对译翻译模式即属此中心范式(Susan Bassnett Andre Lefenere, 2001:2)。 “作者中心”范式与“文本中心”范式既相联系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