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唐宋地方政制的异同.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述唐宋地方政制的异同

☆★※試述唐宋地方政制的異同。(03)※★☆ 引言 基本架構 監督層 權力分佈 優點、缺點 結論 ■組員: ◆黃潔儀、◇黃秋瓊 □參考書目: 中國史析論、中國歷史 國史縱論、 唐代的地方政制為地方權力很大,以致由起日後的地方割據。宋為了改善此問題,採取了中央集權、強榦弱枝的地方政制,兩者的方向看似十分不同,其實內裡有些相同的精神,本文將一一探討之。 唐的地方行政組織為州縣兩級制。地區劃分最大者為州,州之下設縣。縣為地方最低級行政單位。州之長官稱刺史,縣之長官為縣令。在州以外,同級設府,都督府及都護府。唐承隋制,至高祖武德元年,罷郡置州,置刺史。玄宗天寶元年,又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肅宗時,復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其後一直沿用到唐亡。至於宋代,承襲唐制,分地方政區為州縣兩級。以強榦弱枝政策防止武人割據的情況再次發生。州之下設縣,與州同級的還有府、監、軍三個地方單位。 首先,從地方行政架構上,唐制州分上中下三等,四萬戶以上為上州,二萬戶以上為中州,不滿二萬戶為下州。唐約有360州。州刺史主要屠限為地方政務,他們的職責包括勸保農桑、清肅邦畿、考覆官史等,刺史下設長史、司馬、錄事參軍等官員。宋代的州與之十分相似,都是地方行政架構的一般的行政區。宋約有254州,於國內普遍設置,以處理地方政務。 唐與州同級的還有府、都督府、都護府三種。府設於諸京及重要地方所在地,以管理政務。唐初以長安為京師,便設京兆府。其重要性從「京兆 天下取則之地」可見。高宗以洛陽為東都,亦為河南府。這個提升重要地區地位的政策在宋代亦有出現。宋代的「府」有38個,基本上便是和唐代的府一樣,是經濟要區和都城的所在地。 至於都督府則設於軍事要區,主要統理各州軍事,對於政事,不能干涉。武德時規定統州以上者稱大都督府,貞觀期間都督府的數目多達41個。安史之亂前的諸州政事皆要直接報告中央。都督府的重要主要是因為唐初國勢興盛,很多時候有出征,付伐的情況,必需強大軍力駐紮要地,故以都督府控制某些軍事要地。這個控制軍事要地的政策在宋代也可以找到。宋代的59個「軍」便是置於軍事要地的一級,他們的長官除了管民事外亦兼軍政。 至於都護府則設於邊疆外族地區,主要負責統理降附外族。都護府以下,轄有約干個都督府和州,稱「羈糜府州」,以別於內地的府州。「羈糜府州」私都督、刺史皆由異族充任。由於宋代國力弱,無力壓制外族,都護府便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監的出現,監設於盛產鹽鐵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府州沿自唐制,軍監雖沿五代,但狂宋化始成為行政區。四者雖然並列,但在重要性上,府重於州,州重於軍,軍重於監。府州軍監之下設縣,為最基本的政區。縣亦分上中下三等,六千戶以上為縣,三千戶以上為中縣,不滿三千戶為下縣。此與唐代縣的設置是相同的。 還有一點是宋代的官員職位與之工作經常不同,即差遺情況經常出現。宋代的各州府皆設「通判」,差遺京官出任,以分正官的權力。地杗政令必須經通判副處才可執行。但通判仍屬中央,並非地方官的副手。因可以不經地方長官,直接向中央上奏地方得失,令通判與地方長官互相牽制,以收監察院之效。 唐宋兩代,除了本身基本的地方行政架構之外,分別都在地方上加上了一個監督的階層。唐代的是道,宋代的則是路。 唐初的十道,為地方的行政監察區,並派中央官員到各地活動,巡視觀察,但不常駐地方。太宗貞觀元年,將全國分為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西、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及嶺南十道。十道並非實際行政單位。當時的道,只是一種地理規劃,並非行政或監察區域,由中央官員到各道視察。工作範圍,人選、職權都不確定。大略可分軍事系統,監察巡省系統,及財賦轉運系統,均以「道」為其制置之範圍。 開元二年,正式設置「按察采訪處置使」,並設固定官署,「道」便正式成為監察區。此時的道,與宋代的路性質最為相似。開元廿一年,玄宗時折關內道,置京畿道,折河南道,置都畿道,分山車道為東西兩道,分江南道為東西黔中三道,將十道劃為十五道,每道設采訪處置使,專行「考課官人善績」。肅宗時改名觀察使,仍具監察性質。其後,觀察使權力逐漸增加,由掌兵權的節度使兼其職,使監察與行政結合。 安史之亂前後,全國遍設節度使、防禦使等方鎮。不久,定由方鎮主帥兼任采訪處置使。從此,方鎮兼有民政和監察權,地方政制遂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道的轄州,少則二、三州,多則十餘州,其長官稱為節度使,他們多是以往的觀察使或采訪使,因軍事形勢需要,被朝廷賜予節 ,負責節制諸道軍事,成為一道的最高長官。節度使兼有軍事及監察權,於地方很具獨立性。安史亂後,中央無力約制地方,道很快便凌駕於州,成為新興地方行政區。唐未的方鎮多至五十個,轄區重疊錯綜,不可劃清,地方分裂十分嚴重。 宋代的路基本上與唐代的道本質差不多,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idal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