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 学习目标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积累重点字词,了解音、形、义。 3 .阅读课文,概括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4.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5.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 教育思想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叶圣陶 2、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1932年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贱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了反而赔累”。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 5.课文情节 本课总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2、揣摩小说语言。3、思考小说主题。 自学提纲 1.如果不将米卖出去,农民还有别的出路吗? 2.从粜米的部分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特点? 3.从”旧毡帽的”原来的购物计划中,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4.回到船上,他们边饮酒边谈话,这些谈话中找出了哪些出路?反映了他们的什么心情? 5.概括文中的三组对比,体会其作用。 5、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粜米时,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态度对比 议米价时,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语气对比 作用:旧毡帽朋友的朴实善良,米行先生的骄横 霸气都跃然纸上。 旧毡帽:粜米前的喜悦与粜米后的颓丧相对比 作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毡帽朋友的喜和忧、 希望和失望,增强了悲剧性。 7.品味语言 “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请说说这个比喻的好处。 “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 “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这些质问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小结: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简练,生活气息浓厚,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江南水乡小镇的风情及丰收后的景象。 社会环境描写融于对话之中,揭示了束缚农民的种种枷锁。 街道购物时的场面描写十分精彩:种种“洋”物品,句句叫卖声以及“旧毡帽朋友”,男男女女、大人小孩的各种神态,动作,都写得极为生动,真实立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肥皂泡美丽而短暂,刚一出现,刹那就破灭了。形象地表现了“旧毡帽朋友”希望被破灭的无情。 一个”升”字,让人好象看到他们满怀希望,迈着有力的步子,踏着石级正往上走。 愤怒,反抗。 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1、在那个黑暗社会,尽管旧毡帽朋友 不愿意把自己用血汗换来的米贱价卖出,但 不能不粜。因为四条绳索紧紧地勒住了他们 的脖子。是哪四条绳索?用课文原话回答。 第一条绳索,“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 第二条绳索,“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缴的”, 第三条绳索,“不要说范墓,就是摇到城里 去也一样”。 第四条绳索,“这里到范墓要 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 窥社会 洋米洋面倾销 地租剥削 高利贷盘剥 投机商勾结压价 税卡林立 路路断绝 三座大山 帝国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 2、请说说当前的惠农政策,谈谈你的感受。 免除农业税、 种粮补贴、 “两免一补” 合作医疗、义务教育…… 国富民强 独立自主 3、完成“基础训练”三。 4、预习下一课。 * * 同学们见过这样一副对联吗? “风调 雨顺,国泰民安”知道这对联的含义吗? 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全家安康。 我们的老百姓总是企求着老天爷,希望 能够风调雨顺,多收个三五斗。农民的要求 其实很简单,他们不在乎双手的粗糙,汗水 的晶莹,只求那谷穗的沉甸,可世事并非都 是如此的,有的人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 不起来,反而要愁眉苦脸的,命运有时候并 不仅仅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为什么呢?让 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 效果;学习借代的修辞手法。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旧中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