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水稻病害案例.ppt

  1. 1、本文档共1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植物病理学 第一章 水稻病害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史洪中 shz666@ 第一章 水稻病害 RICE DISEASES 本章学习重点: 1. 水稻病害的种类和危害; 2. 稻瘟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3. 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4. 稻白叶枯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5 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据报道,水稻病害有100多种,我国正式记载的就有70多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20多种。目前,从全国来看,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仍然是水稻的三大病害,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害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对三大病害的防治始终坚持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肥水管理和进行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许多稻区基本控制了危害。但由于病原菌变异频繁、发生规律复杂、地区间差异很大,给这些病害的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生产中的品种频频丧失抗性,新的抗源极度匮乏,药剂防治效果不佳,加之单一使用某些药剂,抗药性问题日趋突出。 近年来,稻曲病发生日趋严重,某些地区已成为第一大病害。该病害不仅影响产量,对品质影响也很大,威胁着人类健康。胡麻斑病是一种常发性,在各稻区普遍发生。条纹叶枯病近几年在我省稻区暴发,损失较大。 第一节 稻瘟病 RICE BLAST 稻瘟病无论在何部位发生,遇潮湿条件后,病部一般可产生灰绿色霉状物,而胡麻斑病产生黑色霉层。 三 .病原物( Pathogen): 1.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 有性态为灰色大角间座壳 Magnaporthe grisea ,属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座壳属。 无性态为稻梨孢 Pyricularia oryzae, 属半知菌亚门梨孢霉属。异名有:Piricularia oryzae ,Pyricularia grisea 2.病原形态 分生孢子梗3~5根成束或单生,从病部气孔或表皮伸出,不分枝,有2~8个隔膜,基部淡褐色,上端色淡,顶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5~6个,多的达9~20余个;分生孢子梗顶端屈曲处,有分生孢子脱落的疤痕。 分生孢子梨形,初无隔膜,成熟时通常有2个隔膜,顶细胞立锥状,基部细胞钝圆,有脚胞;分生孢子密集时呈灰绿色。孢子萌发时,可从两端细胞产生芽管,顶端形成膜厚而色褐的附着胞。附着胞近圆形,直径8~12?m,长出侵染丝,侵入寄主组织。 有性态少见。 3.病原生物学: 菌丝体发育温度8~37?C,适温26~28?C。分生孢子形成温度10~35?C,适温25~28?C。孢子萌发温度与孢子形成相同,附着胞形成适温24?C,28?C以上不能形成。病菌侵入适温24~30?C。适温下,孢子附在植株表面16~20h便可完成侵入。 分生孢子在适宜温、湿度下,经6~8h就可以形成,其中饱和空气湿度最适;相对湿度降至90%以下,形成大大降低(10%)且不能萌芽;在80%以下时,几乎不能形成。相对湿度96%以上且有水滴存在时,孢子才能良好萌发;结露时间不到7h,孢子不能侵入。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 4.病原菌致病性分化: 稻瘟病菌组成极其复杂,其群体结构常因水稻品种更换而发生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曾鉴定出43个小种。 来源于水稻上的稻瘟菌除侵染水稻外,还可侵染小麦、大麦、玉米、狗尾草、稗、早熟禾、珍珠粟、李氏禾和雀稗等23属38种植物;来源于21种禾本科植物上的病菌亦可侵染水稻。但许多研究者依据DNA指纹分析,认为杂草上的菌株与水稻上的菌株不同。 5.病原菌分子生物学:已经完成了稻瘟病菌全基因组测序。 四.病害循环 ( Diseases Cycle ) 病原越冬场所及初侵染来源; 传播方式; 侵染途径; 再侵染; 1.越冬与初侵染来源: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病谷上越冬。因此,病稻草和病谷是翌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未腐熟的粪肥及散落在地上的病稻草、病谷也可成为初侵染源。越冬病菌存活期长短与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湿度)有密切关系。病菌在干燥病组织中的存活时间比潮湿的要长。稻草堆中部病草上的菌丝可存活1年,而浸入水中稻草上的菌丝存活不到1个月。稻种带菌率高,播种后易引起苗瘟。 2.传播:在草堆、草房等处越冬的病菌,当第二年气温回升到20?C左右时,遇降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昆虫也可传播。 3.侵入:孢子接触稻株后,遇适宜温、湿度,萌发并直接侵入表皮。病菌以表皮上的机动细胞为主要侵染点,也从伤口侵入,但不从气孔侵入。 4.再侵染: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可引起多次再侵染。 四、流行因素(Epidemiology) 品种抗病性 气象因子 栽培条件 地理条件 1.品种抗病性: 水稻品种之间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差异极大。 品种的抗病性因生育期而异,一般成株期抗性高于苗期。苗期(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

文档评论(0)

a11666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