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天山奇葩”的“胡杨绣”.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山奇葩”的“胡杨绣”

“天山奇葩”的“胡杨绣” 在新疆木垒哈斯克自治县县城有一片建筑群,远看,像哈萨克的毡房,几乎占据了这条街的一半——这里是被誉为“天山奇葩”的“胡杨绣”工场。    “胡杨绣”曾经叫“哈绣”,其工艺和中国著名的“苏绣”、“蜀绣”接近,由于绣娘全是该县的哈萨克女子,绣品的内容多为象征吉祥喜庆的图案;花纹多源于动物、花草的形象,色彩艳丽,装饰性强;有的用于装饰衣帽、被褥、马具,有的作为挂毯挂于住房(毡房)的墙壁……故称为“哈绣”。后来请来苏州刺绣大师传授苏绣技艺,在工艺上让哈绣与苏绣高度融合,内容以当地风光尤其是胡杨风光为主,不仔细看,很难分辨是水彩画、摄影、油画还是刺绣作品,色彩更加逼真,进而创造出独有的刺绣技术和风格的新型哈绣产品,故命名“胡杨秀”。   资料显示,胡杨是第三纪残遗的古老树种,能够在沙漠中生存并天然成林,距今已有6500万年以上的历史;世界范围内,胡杨主要生长在中国新疆,新疆多数分布在南部的塔里木河流域,少量分布在天山以北的奇台、木垒和伊吾县境内。这些县的胡杨形象奇特,多数枯死多年,经岁月的风吹雨打,没了枝桠和树皮,赤裸裸的躯干勾心斗角、张牙舞爪,沧桑遒劲,凝重朴拙,惊鬼泣神。   木垒县是全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4公里);木垒在西汉时为蒲类国地,盛唐时期隶于北庭都护府下的蒲类县,唐末属高昌,宋代归西辽,元代为蒙古族的游牧地,清代定名“穆垒”,后又改为木垒,隶于镇西府。民国6年(1917年)设木垒河县佐。民国19年(1930年)升格为县。1954年成立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属迪化专区管辖。1958年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现辖三镇八乡,总人口9万,其中哈萨克族占22.63%。   木垒哈萨克妇女有刺绣的传统,户户都有刺绣的能工巧匠。以她们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灵巧的双手在绸缎、棉布、皮革、毛毡上,挑、刺、绣、补、钩,让五颜六色的毛绒或者丝线,精心刺绣出鲜艳、炫目的图案。   古时游牧,外部世界蓝天白云雪山草地,毡房却是五彩缤纷的艺术殿堂,至于男人骑马放牧,其马具同样被妇女的刺绣饰物装点得瑰丽多彩,成为流动的画幅,和谐于自然中,更显潇洒壮美。   当今,游牧已成历史,定居改变了这里哈萨克人的文化、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古老的刺绣技艺却更加成熟,绽放出夺目的异彩。尤其刺绣盘花机技改后,由电脑控制的新一代刺绣盘花机,克服了很多缺陷,有效取代了手工绣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艺术品位,融入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有的作品一幅价值数万元,远销日本、中亚、西亚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县的绣娘有六千名,每年的产值二亿元;在“胡杨绣”工场专业从事刺绣的绣娘们,平均月收入三千多;分散在牧点和村里的兼职绣娘,仅刺绣的月收入在300——500元之间。   在展厅里,你可以观赏到旖旎的风光,栩栩如生的动物,伟人像令人油然而生崇敬感……玲琅满目,叹为观止。 新疆的刺绣文化 新疆出土的刺绣织物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据王博说,可以推至春秋晚期。新疆各民族聚居区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民族刺绣工艺,并且世世代代延续至今。千百年来,新疆古老的刺绣文化也蕴涵着中华文明和各民族多元文化交融、汇集的灿烂历史。新疆民间刺绣在世界各国大放异彩,其实,人们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刺绣艺术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一代表汉民族文化的作品里有新疆少数民族对汉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情愫,他们把内心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崇敬与爱戴,都融入到这一针一线里。   历史悠久的新疆丝绸之路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各种外来文化和本土的各民族文化一直都是在相互碰撞着、交融着……从出土文物里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部门近日在对阿斯塔娜古墓群一座被盗古墓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发现了一幅公元五世纪的“共命鸟”(也称双头鸟)纹刺绣品。专家们说,这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对了解高昌国时期的历史非常有帮助,而共命鸟又来源于汉民族一个古老的佛经故事。   这幅共命鸟纹刺绣图案可能比1979年出土的同类刺绣品的年代更早一点,并且最大的不同是以前的鸟头相背,而这幅相向。相传“共命鸟”生活在极寒冷的雪山之上,两只头可以一醒一睡。一天,醒着的头独自吃下了一朵香花,睡着的头醒来后非常忌妒,它吃下一朵毒花,毒死了另一只头,也毒死了自己。这个故事寓示着个体和整体脉息相连,休戚与共。在新疆发现 “共命鸟”纹刺绣品,这说明了新疆自古就是佛教盛行流传的地区之一。新疆博物馆考古部专家王博兴致勃勃谈起了他对汉民族刺绣品的认识,他说:“对刺绣的认识,好比说补一个补丁,就补成一个花纹的效果,这个时候就可以说成绣了,以后就构成了花纹,成为锁针绣呀、平针绣等,不外乎就是技法的一种变化。东晋的时候就有双头鸟的这种绣,这种绣在吐鲁番出土,说明这段时间吐鲁番可能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