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和预防策略 曹志秀 (教育与心理科学系1003班25号) 摘 要:近年来,“低龄犯罪”、“校园暴力”、“欺负弱小”事件增多,已引起人们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注。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社会媒介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物理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干预和预防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的多种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干预和预防策略 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关注的焦点,是青少年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校园暴力事件的增多,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如果经常受到他人的攻击会产生情绪抑郁、焦虑紧张、厌学、自卑孤僻、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自杀;而攻击他人会造成攻击者本人暴力犯罪、人格扭曲和行为失调。此外,攻击行为是个体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其发展状况影响青少年人格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指标,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人格和品德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攻击行为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有效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拟通过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减少或消除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应对措施。 一、攻击行为的概述 攻击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给他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和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活动。伤害意图、伤害行动与社会评价,是攻击行为概念的三要素。攻击行 为必须是伤害性的,那些实际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都可以是攻击行为。另外,判断一种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必须考虑到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的意图。意欲伤害别人的行为,尽管没有造成伤害,也是攻击行为。有些行为,虽然实际上造成了对别人的伤害,但行为者却没有伤害别人的动机,则不是攻击行为。还有,是否是攻击行为与社会评价也有关。与其他有意伤害行为不同,攻击行为是社会所不允许的。如追捕罪犯时为防止罪犯伤害自己与别人采取的制服措施;个人受到侵犯时的正当防卫,虽都是有意伤害行为,但都在社会许可的范围内,因而不是攻击行为。 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1.生理因素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攻击行为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实验研究表明,攻击行为与人的额叶、颞叶、下丘脑、海马以及边缘系统有关,如额叶前回在攻击性的控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颞叶癫痫与个体的攻击性存在着密切联系。这些研究发现攻击行为的产生与脑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也可能是攻击行为的某些神经心理学基础。遗传也是影响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Rushton等通过对296对同卵双生子和277对异卵双生子的敌意和攻击行为的追踪考察发现同卵双生子攻击行为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Cronk通过控制双胞胎拥有相似的朋友和班级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潜在环境因素发现,攻击行为仍然有中等以上的遗传因素。虽然攻击行为的差别具有某种程度的遗传,但并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则是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2.心理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心理学家齐而曼、罗杰斯等人的研究都证明,一般化非特异性的唤起水平的提高,会直接导致人们攻击性的增加。20世纪70年代后的大量研究发现,不仅总的情绪唤起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攻击行为,特异性的唤起水平,如性唤起,也会增加人们的攻击性。 (2)人格特点。研究表明,青少年较强的攻击倾向与某种人格结构的稳定性紧密相连。欺负者有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自信,脾气多急躁,易被激怒,有与社会相悖的价值观,并进而促成了特定的情绪特点和攻击行为模式;而受欺负者通常也具有自尊较低、缺乏自信、内向退缩、过敏性、情绪性等人格特点,因而常沦于被攻击、被欺负的地位,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其消极人格的发展。 (3)社交技能水平。Ricllard等人的研究发现,与受欢迎的学生相比,攻击性男孩对冲突性社会情境的解决办法较少;并且,他们解决社会性争端的办法往往比攻击性较低男孩所提出的办法效果更差。陈世乎的研究也发现,经常采用问题解决策略来处理人际冲突的青少年较少卷入欺负行为问题。 (4)个体固有经验因素。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遭受身体虐待和以后的攻击行为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逻辑的理论关系,即身体遭虐待的经历教会了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并且使青少年把攻击行为作为亲密关系的一种规范。事实也证明,青少年时期的大量受害经历与以后大量的攻击性和暴力问题有关。 (5)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研究表明,道德水平越高,青少年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 与攻击相反的亲社会方向。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攻击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研究发现,当用

文档评论(0)

sizhao39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