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与哲学内在视域.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形而上学与哲学内在视域

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内在视域 随着“后形而上学”(注:参见J.Habermas,Postmetaphysical Thinking:Philosophical Essays,Polity Press,1992.)等提法的出现,形而上学似乎被视为已经 终结或应该终结的历史现象。然而,形而上学的消亡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哲学家的拒 斥或疏离。就应然而言,人对世界的把握总是难以离开形而上学。康德已有见于此:“ 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注: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 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3页。);就实然而言,则“所有的人或 多或少都涉及形而上学”(注:Kant,What Real Progress Has Metaphysics Made in Geemany Since the Time Of Leibniz And Wolff,Abris Books Inc.,1983,p.51.)。当 然,从理论的层面看,何为形而上学、如何定位形而上学等等,依然是一个需要加以思 与辨的问题。 一 “形而上学”这一概念首先与亚里士多德相联系。尽管亚里士多德从未使用过“形而 上学”一词,但其讨论一般存在问题的著作却被后人冠以“形而上学”之名。在该著作 中,亚里士多德将哲学的任务规定为“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注:Aristotle,Metaphysics,1003a25,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Random House,1941 ,p.731.),这方面的内容在亚里士多德之后进一步被规定为一般形态的形而上学,以区 别于宇宙论、自然神学、理性心理学等特殊形态的形而上学。(注:参见P.Coffey,Ontology Or the Theory of Being,Longmans,Green And Co.,1929,pp.20-21.) 形而上学的一般形态与ontology大致相当(注:Ontology源自拉丁文Ontologaia,后者 又可追溯到希腊文logos(理论)与ont(表示“是”或“存在”)。Ontologaia出现于17世 纪,据有关考索,由德意志哲学家Rudophus 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在 概念的层面,ontology的内涵首先与希腊文的on或尔后英语的being相联系。一般认为 ,on或being既是系动词(近于现代汉语的“是”),又表示存在。与此相应,在汉语世 界中ontology也有“是论”、“本体论”或“存在论”、“存有论”等译名。自上个世 纪前半叶以来,主张以“是论”译ontology者时有所见,而ontology亦每每被视为对“ on”或“being”以及与此相关的一般概念和概念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在以上理解中 ,being所包含的“系词”义无疑构成了ontology主导的方面。 从哲学的视域看,on或being尽管与语言学意义上的系动词有着本源的联系,但作为ontology论域中的哲学范畴,它的深沉涵义却更多地关联着存在问题。事实上,在亚里 士多德那里,on便与实体、本质等具有存在意义的对象难以分离;中世纪对being的讨 论,也总是以存在(existence)本质(essence)等为其实质的内容;当代哲学对being的 研究虽然呈现不同的趋向,但存在问题仍是其关注之点。奎因将何物存在(what is there)视为本体论的问题,海德格尔以此在为基础本体论的对象,都在不同意义上表现 了being的存在之义。从理论上看,以“是”为being的主要涵义并将ontology理解为“ 是论”,不仅仅涉及是否合乎汉语表达习惯的问题,而且关乎语言学、逻辑学与哲学研 究的不同进路:如果将being等同于“是”,或多或少容易以语言学、逻辑学层面的技 术性分析,遮蔽在哲学视域中对存在本身的关注。 从方法论上看,追溯概念的原始语言形态或原始语义无疑是重要的,它有助于理解有 关概念的历史内涵。但如果仅仅以概念的原始词义界定概念本身,则似乎难以把握概念 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就哲学概念或范畴而言,其起源常常与日常或具体知识层面的用法 相联系,但日常的语词在成为哲学的概念或范畴以后,总是沉淀、凝聚了更为深沉、丰 富的涵义,而非其原始的形态所能限定。如中国哲学中的“道”,其词源便涉及日常语 境中的“道路”、“言说”等,但作为哲学概念,它的意义显然已非日常意义上的“道 路”、“言说”等所能涵盖。同样,being在词源意义上固然与系动词相联系,但这一 语言学归属并不能成为其哲学意义的唯一或全部依据。亚里士多德已强调,在being的 诸种涵义中,“什么”是其本源的涵义之一,而“什么”又揭示了事物的

文档评论(0)

qee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