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漠中的光明与阴影.doc
大漠中的光明与阴影
摘 要: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的中国现代女作家三毛,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异国形象。本文以其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为研究主体,通过细读其对撒哈拉沙漠原住民――撒哈拉威人的描述,从形象学角度分析其笔下异国群体形象的特点、“我”与“他者”的关系,以进一步解读三毛作品的内在情感魅力。
关键词:异国形象;形象学;撒哈拉威族
法国形象学大师亨利?巴柔这样定义他者形象:“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文化与社会是三毛笔下撒哈拉的重点,沙漠中的一草一骆莫不被深深打上了非洲西北部文明的烙印。在《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占据了主要篇幅的原住民撒哈拉威人,成为三毛笔下光明与阴影共生的存在。
一、沙漠中的阴影――形象在对文化现实描述时的相异性体现
“无论我怎么努力适应沙漠的日子,这种生活方式和环境我已经忍受到了极限”,三毛曾对荷西说。并非恶劣条件,而正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撒哈拉威人,击垮了从小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三毛。
首先,受地理、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深居沙漠的撒哈拉威人处于物质、精神文明双重匮乏的状态之中,以当地落后愚昧的风俗传统尤甚。沙漠中的人们常年不洗澡,用布与面纱将自己包裹。《观浴记》中三毛在公共浴室“泉”里所看到的恶心骇人场景正体现了这种落后与粗鄙。撒哈拉女人没有地位,甚至无法与男性同桌吃饭。《娃娃新娘》中,小女孩姑卡以十岁幼龄接受父母的包办婚姻,而婚前厮打习俗与“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的观念更是愚昧至极。这与现代社会强调平等、体护弱小的基本观念产生巨大的反差。
其次,即便在阿雍小镇,生活状态相对良好的阶层依旧逃不脱民族本性的狭隘。《芳邻》中,三毛的邻居们将他人的馈赠看作理所当然、宽容看作懦弱。此外,这群撒哈拉威中的富裕者毫无同情心,买卖黑人奴隶,在数十年前肆意屠杀西班牙士兵,而在摩洛哥将瓜分西属撒哈拉时,最先投降的亦是他们。三毛毫不掩饰对他们的批判与鄙夷,这种与温良恭俭、人人生而平等的现代文明相对立的做法,是她所不能忍受的。
这种人性阴暗的冲击也塑造着一部分撒哈拉威人的形象:抛却人们所惯常认为的纯粹质朴,三毛真实还原了每个民族所必有的落后性、劣根性。
二、落日前的闪光――形象在对文化现实描述时的认同性体现
“对一个诚实的观察者来说,一个民族总不愿被迫变成一个单一体的”,撒哈拉威人亦是多元组成的复杂整体。这些最纯粹的人性光辉,在沙漠贫瘠的土地上繁茂依旧。
真善美是现代社会所需的价值观念,撒哈拉亦如此。沙漠深处的老妇人是“真”的,因三毛带去的阿司匹林治好了头痛的她不胜感激,敞开家门欢迎她的到来;沙漠军团没有姓名的幸存军曹是“善”的,他在炸弹爆炸时抛却民族仇怨,扑上去抱住它来保护身边的撒哈拉威儿童;助产士沙伊达是“美”的,不仅是娇美的面容和婀娜的身姿,其最美却在爱情里的坚贞、国家危亡时毅然支持丈夫组织独立军的赤子之心。还有心怀感恩的哑奴、飞蛾扑火般追寻爱情的沙仑……三毛给予他们最多的帮助、敬意与爱,这是贫瘠的撒哈拉最珍贵的财富。“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用它亘古不变的大地和天空,默默地回报着你,静静地承诺着对你的保证,但愿你的子子孙孙,都诞生在它的怀抱里”,是这些沙漠中的光亮,给了三毛走下去的动力。
三、光明与阴影的交织:“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三毛在塑造形象中,实现了他者对于注视者的审视、“我”与“他者”的交融互动中“自我形象”的体现以及比较文学研究所追求的更丰富的人道主义。
首先,三毛作为注视者在对异国形象描述时,不断受到冲击与自我审视。新婚之夜众人以幼女贞操的暴力虐夺为乐,是否是国人看客心理的翻版?摩洛哥瓜分之时懦弱的富人与日军侵华时苟活的伪军降军又有多少区别?现代文明中的民族劣根性是普遍而深刻的。
其次,正如巴柔在《形象》中所说,“‘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三毛的形象在不断交流、融入的过程中渐渐丰满:她善良博爱,慷慨帮助无知的撒哈拉威妇女孩童,给哑奴赠送财物食品;她好奇天真,偷看撒哈拉人洗灌肠澡,与荷西经历惊险的逃亡;她敏感而善解人意,与丈夫小心地维护沙仑对于梦中妻子的美好想象……从最初的无法坚持到“我看沙漠多美丽”,“任何一点点现实生活中的享受,都附带的使心灵得到无限的满足与升华”,三毛在沙漠中完成了自我蜕变。
不仅如此,三毛的文化融入于无意间推动了更丰富的人道主义发展。她并不局限于欧洲女人的交际圈,豪爽地吃沙漠特有的食物、串起驼峰来烤,真心待人,收获了只有沙漠“天堂鸟”才能与之相配的友情。比较文学的研究目的是追求使国家间相互靠拢的人道主义,而三毛的作品中,正是一个怀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