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张一弓,河南文学的旗帜.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一弓,河南文学的旗帜.doc

张一弓,河南文学的旗帜   张守仁,一九三三年九月生,上海市人。一九五七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精通俄语、英语。一九六一年毕业分配到《北京晚报》任副刊编辑。“文革”后到北京出版社工作,与同事创办《十月》杂志。先后任编辑、副主编、编审,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有《废墟上的春天》《文坛风景线》《你就是爱》《寻找勿忘我》等书。译作有《道路在呼唤》《魏列萨耶夫中短篇小说选》《屠格涅夫散文选》等书。散文《林中速写》被编入数十个散文选本以及中学阅读课本。曾编辑出版了《高山下的花环》等多部名作,被文学界誉为京城四大名编之一。   一   惊闻张一弓因患严重肺气病,于二○一六年一月九日十四时五十九分在河南人民医院去世。得此噩耗,我很伤心。   近几年,他因病很少来京,我们只能在深夜用长途电话交谈。他气喘严重,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我请他少说,听我介绍首都文坛情况。即使这样,他仍咳喘不止,难以持续听下去,我便建议下次再谈。   后来,我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猜想他住到医院里去了。同时担心他能否健康出院。如今,我的担心不幸证实了。   二   我认识张一弓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多年间,我们接触的机会很多。有时我去郑州,有时他来北京,有时同居一室,有时傍晚散步,或到长春、南京、成都开会,前后见面十多次,谈写作、谈生活、谈社会现实,互坦心胸,无话不说,两人真正称得上是肝胆相照的挚友。   最早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发表在一九八○年第一期《收获》上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那部作品沉甸甸的分量,深深地震撼了我。在一九六○年春天大饥荒大灾难的岁月,河南省十里铺公社李家寨大队支书李铜钟眼见村民们身体浮肿或饿死或逃荒或外出讨饭,未经上级允许,毅然带领饥民去公社粮库强行“借粮”给社员,让群众免于饿死,结果成为一个手戴镣铐的犯人,被审判、关押起来。一弓以沉痛、悲壮的笔调塑造了一个救民于水火,对虚报、浮夸、高征购以及极左思潮嫉恶如仇的英雄形象。我想,敢于写出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部作品的人,必是一位有勇气、有良知、有责任感、体恤人民疾苦的作家。   一弓创作出惊心动魄的《犯人李钟铜的故事》,有特定的、历史的背景。三年苦难时期,河南农村问题严重,强迫命令、瞎指挥、虚报高产,导致高征购,结果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吃榆树皮、白薯叶、玉米芯,将其粉碎后弄成“饭团”充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奉周恩来、邓小平之命,率工作组到河南调查。他到了农村,发现老百姓营养不良,老人浮肿严重,中年妇女子宫下垂,孩子面如菜色,痛苦得暗自流泪。他来到长葛县尚桥公社杜村寺大队调研群众口粮问题,亲自检查粮仓。结果发现,粮囤里,竹竿片儿撑了个拱,用布罩在拱上,布上边,摊着薄薄一层粮食。见此情景,习副总理生气地说:“你们这样造假,不顾老百姓死活,欺骗上级!”他听说长葛县火车站有许多人携家带口扒火车,外出逃荒寻活路,便带领工作组赶到火车站,动情地说:“乡亲们,大家生活困难,我们非常理解。我也是咱河南人,老家在南阳邓县。我爷爷遭遇饥荒,全家人逃到了陕西。那时是旧社会,老百姓的死活没人管。现在是新社会,我们有党和政府做靠山。这里的情况,我们已向党中央、毛主席作了汇报,一定想方设法进行救助,让乡亲们度过饥荒……”   一弓用中篇小说尖锐地反映了河南农村的真实情况。我佩服他打破常规,视人民生命为第一,是位有良心、有胆识的作家。   三   一九八一年,中国作家协会派我参加由团长舒群率领的采风团,赴河南兰考县体验生活。途经郑州,当地一位作家朋友偷偷告诉我,张一弓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张铁匠的罗曼史》,原是河南文联办的文学刊物的约稿,由于掀起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浪潮”,河南文联领导指示该刊“此稿要慎重处理”,便搁置了下来。趁此机会,我把稿子拿来一看,十分精彩,便编好了迅速交给编辑部发表。张一弓为难之际,我如获至宝地肯定了此稿,从此我们之间建立了友谊。后来一弓当了河南省作协主席,发表了短文《“张铁匠”是怎样“罗曼”起来的》感谢我们。该文说,北京来的人“准备把它带回《十月》发表,希望能得到我的同意。此人便是《十月》杂志社的著名编辑家、散文家张守仁同志。守仁不怕烫手,我感谢还来不及呢,岂有不同意之理,便鸡啄米一样地向他点头。守仁回京不久,就来信说,稿子已发排,正在画插图。接着就出现在《十月》1982年第1期头题位置上……于是我知道了,即使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在同样的新旧交替的阵痛中,在不同的地域加上不同的胆识,事情的结果也会是大不一样的。还有一件出乎意外的事情,就是我还没来得及看到《十月》上的‘张铁匠’是什么样子,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同志就打来电话说,他们已决定将此作改编为电影,竟成了那一年秋天推出的畅销片……感谢《十月》,感谢守仁!”   四   一九八三年春天,《张铁匠的罗曼史》荣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